威海:多措并举 凝聚合力 扎实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
发布日期 : 2024-06-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局 贾永辉 李琳琳
自被确定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以来,威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开展试点探索,围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重点任务,在全省率先推进了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改革,强化非学科类培训分类监管,在制度完善、部门联动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推动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1+3+X”组织保障机制
(一)制定“1”个中心文件。印发《威海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工作。按照“政府主管、行业监管、分工负责”原则,明确各类校外培训机构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由教育部门负责学科类、科技类培训机构管理,文化和旅游、体育部门负责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管理,压实监管责任。加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建立行业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监管的分类管理体制,开展部门执法与联合执法,全面规范非学科类机构办学行为。
(二)细化“3”类设置规定。在全国试点城市中率先出台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分类明确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准入流程和监管细则,统一办学投入、办学场地、组织结构、党组织建设等办学要求,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规范审批和有效监管提供依据。有序推进非学科机构审核登记工作,2022年11月印发了重新审核登记工作方案;2022年底率先完成重新审批非学科类机构296所,符合条件的机构已100%全部完成重新审核登记。截至目前,新审批非学科类机构23所。
(三)完善“X”项配套保障。先后出台《关于做好学科类与非学科类项目鉴别(界定)管理工作的通知》《威海市校外培训机构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等配套文件15个,细化政策举措,明确工作重点,避免培训机构分类工作出现“空白区”。发挥“双减”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定期跟进工作进展,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二、统筹多方力量,构建“学区、社区、数控、联动”监管模式
(一)织密织牢学区网,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根据学校布局划分“联合监管责任学区”,及时摸清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底数和培训机构分布情况。责任学区内牵头学校组织各学校采取实地查看与了解学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摸排辖区机构有关情况;各学校均建立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情况台账,发现学生参与“白名单”以外培训机构第一时间报教育主管部门,并及时做好家长和学生解释引导工作;各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将责任学区内培训机构摸排情况、学生参加培训情况纳入对学校的考核。
(二)织密织牢社区网,发挥网格员作用。将校外培训机构校舍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以及隐形变异培训等治理工作列入镇街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全方位、全时段、常态化的监管网络,全市划分1093个社区网格,组建1873名网格员队伍,以镇街为单位每周召开一次沟通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网格研判会。细化网格员管理办法,明确网格员“双减”政策宣讲和巡查工作职责,网格员定期摸排所属区域内“托管班”“教育咨询”等机构底数,发现违规机构立刻上报。一年来,镇街形成12期《非法培训机构排查整治月报》,社区网格员共排查机构1500所次,吹哨联合查处机构80余所,及时叫停隐形变异培训18处,遣散学生232人,妥善退费15.3万元。
(三)织密织牢数控网,发挥平台“互联网+”作用。用好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运营情况“数字化”监督,按区市、行业主管部门类别分别形成数据分析,先后下发26期《校外培训治理相关数据统计情况通报》,有针对性地解决机构无订单、收费体外循环、党建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探索智能化监管新路径,在环翠区试点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视频监控工作,将视频监管终端接入全国监管平台,实现了主管部门通过全国平台网络端实时监控到师生出入机构、培训等情况,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利用节假日违规开展辅导培训、晚间延时培训等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省“双减”随手拍举报平台、市群众热线等收集问题线索,建立问题台账销号机制。近年来,共有涉校外培训问题线索262个,办结率100%。
(四)织密织牢联动网,发挥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主动对接文旅、体育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分类管理和联合治理。近期,开展对2023年校外培训机构信用评价,评选20余个信用评价优秀的机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发挥公安、市场、消防等职能部门作用,市级每年利用寒暑假至少开展两次联合执法;遇到重大问题,及时会商并启动联合执法。2023年以来各部门派出检查人员162人次,累计排查各类机构1918所次,通报了21次44例校外培训典型案例,对16所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行为立案查处,罚款金额2.4万元。
三、主动宣传引导,营造家校社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
(一)做好沟通工作,争取家长理解支持。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专题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讲明、讲透、讲实各类隐形变异、地下违规违法培训风险隐患,引导学生与家长树立科学成才观,自觉抵制违规培训活动,选择正规机构进行校外培训。加大对“校外培训家长端APP”应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等的宣传推广力度,依托“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受众面广、家长应用频率高的优势,将“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接入该平台,避免下载APP和重复绑定信息的烦琐,有效提升使用效率,维护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
(二)丰富托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效。全力开展托管服务工作,建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准入退出机制,开发并投入使用威海市课后服务系统,通过平台实现线上引进与管理。截至目前,全市20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累计遴选69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入校,含43家艺术类、20家体育类和6家科技类机构,提供跆拳道、机器人编程、舞蹈等多种素质类课程,进一步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多元优质的发展空间。
(三)强化联合监督,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分别建立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期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家长群、报纸等向社会公开发布。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发挥所在行业、从事工作优势,强化社会监督,通过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邮箱多种途径,畅通投诉、信访举报渠道,推动形成了校外培训全社会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2024年以来,共收到涉嫌违规培训社会举报线索100余条,全部核实处理。
(《山东教育》2024年6月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