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重在理念
发布日期 : 2024-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实验中学 姜爱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承担培养人这个艰巨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班主任,只有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在家长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共同设计教育对策,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在家校沟通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家校沟通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教育理念。
一、满足需求
一个性格孤僻的男孩,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不会与人打交道,几乎所有同学都讨厌他,与父母关系也不好,常常发脾气。在一次游学中,他因为没有大人陪伴而情绪失控,同学如何安慰都无济于事,但当老师过来安抚时,他瞬间安静下来。于是我推断,他的问题可能在于缺乏安全感。所以与他家长交流时,我重点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原来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从小到大都把他交给保姆和“小饭桌”阿姨照顾,这一点证实了我的判断。我向家长解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位,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进而导致了不会与他人相处等一系列问题。家长按照我的建议把孩子从寄宿“小饭桌”接回家,在父母陪伴下,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男孩的情感和行为慢慢地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安全感是心理需求中的第一要素(饮食、睡眠等都属于生理需求),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马斯洛从多个方面对具有安全感和不具有安全感的人进行对比后发现,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对他人持不信任、敌视的态度;不停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自私、自我中心等。遇到此类难以管教的孩子时,家校沟通应该重点关注孩子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二、给予尊重
一个脾气暴躁的男孩,常常在班里发脾气,稍有不如意便脏话连篇。有一次,他在卫生间发脾气,一拳头砸碎了窗户玻璃,并把自己的手划伤。原因竟然是他忘记带作业并归咎于妈妈,在卫生间偷偷打电话让妈妈来送,在电话里对着妈妈大发雷霆,情绪失控。事后我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教育,晚上他的妈妈主动给我打电话,激动地说孩子向她道歉了,这是从未有过的,特别感激我。我觉得这不正常,于是跟他妈妈相约面谈。通过面谈我了解到,这个男孩的父亲经常打骂他,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尊重,跟父母关系十分紧张。于是,我又进一步通过家访,跟他的爸爸分析了问题的根源,介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爸爸认识到错误,给孩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慢慢地,亲子关系有了一定改善,他也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点,并跟妈妈说一定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老师。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平等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尊重孩子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应该简单粗暴地采取打骂的方式,尤其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尊重和重视的。这样一来,孩子也愿意以同样的态度去尊重他人。如果打骂孩子,孩子受到伤害后,容易表现出愤怒和暴力行为,久而久之出现人格和行为上的偏差。
三、充分理解
一个男生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列,但他似乎有点儿压抑,数次因头疼请假。我向其家长了解情况时得知,他的父亲对孩子很不满意,原因是他认为孩子不努力,每天一回家就玩电脑游戏。我听后感到不可思议,这与他的在校表现判若两人啊!在学校里他非常自律,是一个让老师完全放心的好学生。于是,我问家长,游戏玩多久?答:半小时左右。我又问,你让他停下来还是他自己停下来?答:自己。我说,那你别管他了,让他玩吧。家长愕然,我进一步向家长解释,这是他的放松方式,孩子其实很自律。家长恍然大悟,承认其他时间孩子确实都在认真学习。同时,我也跟孩子进行了沟通,建议他把玩游戏换成跑步或打球等更健康的放松方式。很快,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孩子也不再压抑,不再头疼了。
当今社会,孩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学校里绷了整整一天的弦,特别需要回家放松一下。但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见不得孩子享受片刻的放松,与孩子的交流也常常局限于学习这个话题。因此,焦虑的父母与高压下叛逆的孩子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并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越来越焦虑,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更多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一方面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另一方面也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内心需求,在进行家校沟通时给予家长有效指导,努力让家长对孩子少一分焦虑,多一分理解,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家庭的亲子关系。
四、适时肯定
一个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女生,各方面都很优秀,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她,但我总感觉她似乎有心事,不是很快乐。有一次她的妈妈找到我,倾诉孩子很叛逆,无法沟通,亲子关系非常紧张。进一步交流时,她的妈妈说到一件事情,一次孩子成绩有了突破,考到班级第三名。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向妈妈报喜时,妈妈没有表现出喜悦,而是问了一句:“第一名总分多少?”孩子回答后妈妈说:“哦,与第一名总分还差20分呢!” 孩子一听就生气了,可妈妈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那么生气。听到这儿,我明白了,问题出在这个妈妈身上,这无异于给孩子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啊!不管孩子多么努力,多么优秀,妈妈从来不夸奖孩子,不给予孩子肯定。通过我的点拨,妈妈恍然大悟,平时与孩子的很多冲突,都因为没有及时肯定孩子。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渴望被父母肯定,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比全世界的认可都重要。适时给予孩子肯定和激励,获得的效果是超乎预期的。同样,最能伤害孩子的也是父母的不认可。经常得不到肯定的孩子会非常缺乏价值感,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如果父母一味打击、漠视孩子,孩子势必怨怼、叛逆。父母只有充分肯定孩子,才能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合理期许
一个优秀的女孩,初中时被选拔进入西安交大少年班,但是妈妈让她放弃了这个机会,认为她上了高中可以冲击清华北大。可是当孩子进入高中后,发现身边强手如云,清华北大根本就是遥不可及的。孩子慢慢地变得颓废,不愿上学,最终因抑郁症休学,再也没能复课。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一个案例。
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学习能力很强,但从初二就开始患上抑郁症,而且有自残倾向,常常会情绪失控。一次与她交流时,她痛哭流涕地说:“我不配做我爸爸妈妈的孩子。”原来她的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看到的都是孩子身上的不足,常常苛责孩子。无论孩子多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最终导致自我价值感极低,陷入抑郁状态。在与她的父母多次沟通后,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孩子的状况也慢慢地有所改善。
父母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许是必要的,适度的期望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但是期望值过高就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孩子经过努力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就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出现各种问题。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引导家长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不要让过高的期望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父母,这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规律,同样,问题孩子的背后也常常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源于父母教育理念的匮乏。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用包容的态度去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关爱他们,然后通过家校沟通,探究他们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争取转变家长的观念,给予孩子安全感、爱、理解、尊重、肯定、支持及合理期许,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山东教育》2024年5月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