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牵引美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 : 2024-02-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   周先燕

美育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教育,艺术类中职学校的美育建设,要紧紧扭住艺术教育这个美育重心。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采取一系列特色化、开创性举措,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引导师生精神追求“向美而生”,实现了审美涵养、人文教养、职业素养“三端共进”,走出了一条以美的艺术浸润人的心灵、以群众获得感牵引美育建设的独特路径。

一、以综合高中成就学生艺术人生美

作为艺术类中职学校,培养艺术人才是其类型特征和办学特色。而美育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研究和承载的主要对象恰恰就是艺术。因此,美育与艺校的结合点在于“以艺育美”,美育在艺校的落脚点在于“以美育人”,艺术类学生最大愿望和真切获得在于“一生从艺”“终身塑美”。学校遵从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美育发展要求,借力省部共建职教高地,全力创建高水平综合艺术高中,以艺术教育铸就艺术人生,促进学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着眼“有学上”,学校同时开办艺术高中班和艺术中专班,采取相同培养方法,同样面向艺术高考,实现了普通艺术教育和职业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类型”在同一所学校的“综合”。为搭建多样选择、多径成才立交桥,推动更多学生走上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道路,学校加强了学业评价领域制度性设计,设立“综合项目”和“专业项目”,分别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评价,推动校际普职联通;设立“过程项目”和“增值项目”,分别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精神、思政表现和学业成绩、技能获奖、创作创新等要素,推动校内普职融通。5年来,61名学生由市内普通高中转入学校艺术中专班,76名学生完成了校内普职身份转换,实现了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两种学籍类型”在同一所学校的“综合”。由此,汇集起全口径吸纳人才、全方位用好政策、全过程同步培养等发展优势,构建起“普职一体、双向开放,学籍互转、学分互认,多样选择、多元发展”的艺术综合高中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普惠艺术教育、个性培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促进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让热爱艺术的学生享受到艺术的人生。

       着眼“上好学”,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把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12比例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改变了普通高中侧重文化而忽视技能、职业中专强调技能而轻视文化现象,以及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内容不兼顾、教学进度不同步倾向,实现了普职育人目标在课程实施上的统一。深化教材改革,针对专业特性和学生个性,在3个专业技能领域,引入行业工艺和技术规范,开发了2个新型活页式、1个工作手册式教材,构建了“统编+自编”互相补充的教材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实行了探究强通识、项目促交流、沉浸增体验、学徒精技能、分层施教5项教法改革,小班化教学、互动式研讨、组团式创作比例分别达到50.8%70.5%80.9%。关键环节联动改革,推动教与学由“识或技”的单一模式转向“理和实”兼修模式,达成了全要素因材施教目标。

着眼“学上好”,加强教育链条塑造,推动办学体制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美育工作体系。一是同质资源环向链。发挥127间钢琴房、9间舞蹈房、56间美术教室等实训设施优势和2个省级特色化专业、3个市级品牌专业等学科优势,牵头成立省级艺术设计教育联盟、市艺术教育共同体,承办艺术设计赛项国赛选拔赛,以总结育人成果。二是社会资源横向链。建立37个校外实训基地、13处社区美育学校,推行4项职业技能证书,聘请17名行业导师,以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三是高质资源纵向链。与3所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实行中高贯通培养,多途径助力学生升学。

经过系统改革、综合施策,美育课程开齐开足开好,教育教学全面发力,资源配置有效优化,学生学习活跃度、技能精熟性、学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艺术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和育人质量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肯定,教育部支持学校开办“青海卓越艺术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帮助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接受艺术教育、感受美育熏陶,更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文艺编演弘扬社会核心价值美

学校党委书记苗雨说:“艺术类院校没有创作能力,无异于不长牙齿的老虎。”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彰显制度之美、道路之美、文化之美,是办学的优势所在、责任所系、发展所需。近年来,学校把艺术创作融入艺术教学和人才培养,渐进式提升创作能力,定制式落实创作任务,集成式完成大型创作,打造出一大批加强美育建设、弘扬核心价值的文艺精品,形成了以自创作品进行自我美育、辐射带动社会美育的工作格局。

学校坚持立足课本课程课堂,从班级到全校、从半程到全程、从改编到全编,进阶性提高师生文艺创作能力。第一步,破除传统的“以演为训”“以演始训”做法,前探教学和实训环节,选取课本中适演内容,编成桥段式、小品式剧本,培养师生基于课本内容的半程编剧能力。第二步,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核心价值,引入编剧理论和创新思维,扩编改编创编舞台和银幕剧本,培养师生独立完整编剧能力。第三步,将创作任务作为课题项目,落实到教研室和教师,推动教创融合、教创相长。同时,以订单方式激发学生和社团创作潜能。5年来,师生眼力、脑力、笔力不断增强,先后创编了3部电影、2部微电影、1部舞蹈、60部舞台剧的文学剧本,总计57万字,实现了教师“教创兼能”、学生“学创共进”双向发展,提高了师生专业能力和创美能力。

在着力解决“有能力编”的同时,学校十分注重“有价值编”,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融入文艺创作各环节,发挥好文艺创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政功能和美育作用。一是紧紧围绕宣传党的丰功伟绩开展文艺创作。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作了反映胶东地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历程的电影《图图》和《有靠》,分别获得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原创网络视听节目最高奖、威海市党员教育电视宣传片特别奖。《红旗》《红船》《红星耀中国》等10多首主旋律歌曲在北京卫视和当地广播电视媒体播出,以文艺编演的独特美育形式坚定了师生和群众的“四个自信”。二是紧紧围绕展现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开展文艺创作。总结学校驻村帮扶、“四进”工作经验,创作拍摄了电影《山这边海那边》,艺术化呈现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工作成果,以美丽乡村展示美丽中国图景,以乡村振兴坚定民族复兴信念。三是紧紧围绕助力威海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开展文艺创作。微电影《约等遇》讲述拾金不昧的真实故事,体现了“君子之风、美德威海”建设成就。《海岛美》等歌曲、《日出东方映山红》等舞蹈,表现了威海“千里山海、精致城市”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起师生爱家乡、爱人民、爱国家情怀。四是紧紧围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展文艺创作。坚持每年至少创作1首教育主题的歌曲,《祝福》《足迹》等曲目以其专业性和思想性深受师生和群众喜爱,激励教师立足平凡岗位,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工作。校歌《花开满世界》勉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让能“演”的剧目全部搬上舞台、走上社会。每月举行1次演出,每年为2200人次师生提供排演机会,实践性教学课时达到78%。在表演类专业,推行校市省国“四级联赛”,把“演”拿到“赛”的舞台上“练”。在学前教育、美术绘画、艺术设计等专业,举办“熊”系列、“猫”系列、“羊”系列舞台剧展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化于专业技能。对于电影等大型排演项目,则采取多学科协作、多主体联合、多轮次推进方式,一次性动员7个专业的师生参与,与当地音协、舞协、影协及影视基地等合作,试拍投拍补拍反复演进,历时1年甚至2年完成。剧目常演常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政贯通、美育融通的过程。

经过艰苦探索、持续完善,学校打造出一条完全自主的文艺创作产业链条,形成了420分钟时长的文艺作品储备,获得了一系列高层级文艺奖项。同时,打造出一批“一影一课”“一歌一课”“一舞一课”形式的美育思政教材,取得了写英雄学英雄、演英雄做英雄、一次创作多人受益效果,有力推动提升了师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相关经验做法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3项。

三、以文化艺术增添书香人文美

多年的美育实践让学校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美育还是社会美育,都需要文化浸润、艺术浸染、环境浸透。只有人人见贤思齐、时时激扬正气、处处向美尚美,才能培育浩然之气。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美育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依托办学类型特征和艺术特质,全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全员性美育实践、全社会文明创建,在建设富有特色文化校园的同时,积极促进校园美育向社会美育外溢、校园文艺向社会文艺输出、校园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艺术骨干培训兼容,以书香美增色城市文明,以艺术美赋能幸福生活。

校园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美育建设的重点领域。学校坚持“文化校园”和“校园文化”两手抓、两手硬,着力打造美育思政有效载体,共同架构起一个立德树人主题的文化校园体系,发挥了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作用。与书香育美同步展开的是行动促美。学校坚持开展与专业教学贴近的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合唱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家庭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实践劳动,以“五育融合”提高美育质量。

职业教育讲究育训并举、服务发展。学校积极开拓阵地、搭建平台,推动美育向更广范围延伸、由更多群体共享。学校借力丝竹乐团、凤凰舞团等9个学生文艺社团,组建乌兰牧骑式“文艺轻骑兵”,结合青春访学、艺术研学等活动,把科技、文化、卫生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剧”送到田间村头、海岛林场。建立威海市社会艺术培训中心、青少年艺术素养提升体验中心等6个社会服务机构,利用寒暑假和周末,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高质量艺术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在校生规模的10倍,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心田。开设线上“艺课堂”栏目,建设“舞蹈艺术”“影视技术”等5个专业教学资源库、7门在线精品课程,拓展美育建设和传播渠道,学习人数近40万人。“一校多品”美育服务机制、“多径共建”美育发展体系,推动学校成长为全市艺术人才培养高地、美育社会服务基地。

涉及社会领域、惠及芸芸众生的“大美育”,学校一直秉持“器识为先、理实一体”理念,既崇尚认识升华和实干实务,又注重理论科研和全局谋划,把美育的视角和影响拓展到更高层次和水平。受团市委委托,学校主持《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中的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研究,致力营造创新城市与有为青年双向奔赴、共生共长的良好环境,以青春之美擦亮城市未来之美。启动市级社科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城市美育及其威海实践》研究,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4个维度,工业、开放、海洋、文旅等11个角度,对城市美育建设提出了前瞻性建议,把论文书写在土地上,为全社会“大美育”发展提供了规划引领和智力支持。

经过由点及面、由内到外的全方位建设,艺术学校发展成为富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建树的美育综合体。未来,学校将示范校园美育,策源社会美育,为推动区域美育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积极贡献。

 

(《山东教育》2024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