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木艺·手作”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发布日期 : 2023-10-2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五中学      


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木文化,处处闪耀着古圣先贤、能工巧匠的智慧。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良好载体。济南市章丘区第五中学开发“木艺·手作”课程体系,以传统木文化为出发点,探索高中通用技术、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新路径,使课程成为弘扬传统木文化、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沃土。

一、“木艺·手作”课程的价值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通常处于薄弱地位,存在窄化、格式化乃至缺位的现象。如何以传统文化、劳育引领的视野来破解面临的这些难题,是高中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普通高中不能只关注“升学率”,更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为学生创设一段丰富美好的劳动教育经历,通过文化滋养、劳动教育引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木属东方,承载文明。中华民族自古尚“木”,在中华文明中,“木”是天地之根本、万物之源,是人类与自然界最亲近的材料。木文化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学生认识木材的视角和窗口。“木艺·手作”活动课程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木文化以及木工专业知识教育等不同视角,将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满对劳动教育的获得感。

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都提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使学生经历劳动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统筹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与通用技术学科内容的融合是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的使命担当。“木艺·手作”课程提供了一套具有实践操作性和普适性的实践模式,这既是贯彻课程纲要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的要求。

“木艺·手作”在课程中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通过木文化的润泽、熏陶,让学生接触手工木艺的文化和内涵,在完善课程育人理念、创新课程育人模式方面不断实践完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育学生匠心、磨炼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境,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木艺·手作”课程体系

课程依托木作能力、木作文化、木作精神三大基石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强调学生应用实践的真实性,让学习真实发生;注重学生的创意物化、合作分享、交流评价,通过学科的渗透展开对学生人格之美的熏陶,着眼于生活观、价值观的重构,以实现木文化引领、学生匠心传承、劳育融合的高度契合,指导学生追求美好生活,拥抱和创造美好人生。

(一)课程目标

“木艺·手作”课程强调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学生在木文化浸润下、在手作过程中体验、创造、欣赏、评价,情感、审美、气质、胸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素养在真实实践中生长。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用中华木文化升华木艺教学、用历史文脉涵养木艺教学、用信息技术助力木艺教学、用美术品质滋养木艺教学、用项目式探寻跨学科教学。

(二)课程内容

我们的“木艺·手作”课程体系分为木作文化、木作基础、木作匠成、木作鉴赏、木作评价、木作其用、木作匠心七个单元(见图1)。学生经历文化熏陶、手作造物、匠心培育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创造思维的激活者,教师不是简单木工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木艺课程文化育人的引领者。

 

1   “木艺·手作”课程主体框架

(三)课堂教学范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手作的文化、技艺和学生的实践三本位相结合,既突出手作的文化又关注手作的工艺;既突出手作的历史,又关注手作的传承;既突出手作的过程,又关注手作的成果(见图2)。教师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过程采用项目式合作,学生进行持续的学习实践,积极进行成果展示评价,交流制作过程与成果,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收获与成长。

 

2   “木艺·手作”课堂教学范式

(四)评价策略

1.过程评价。课程的评价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导向,通过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状态,为学生成长提供数据依据。评价贯穿着课程的始终,包括学生技术素养评价、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状态评价等多角度的课程评价。

2.成果评价。学期末每名学生都要进行成果展示,师生采用“画廊漫步”策略,依据作品评价量规进行作品的展示及评价,同时依托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学生进行作品上传,教师评价合格来作为高中通用技术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评价还有作品精品展览、生成学生作品集、教师为每名学生进行“个人定制”评语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木艺·手作”课程的成效和未来指向

“木艺·手作”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是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基础上的综合创新,其背后体现的是文化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学校个性化发展思路和课程设计模式。它带有生动的原创智慧,展现了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木艺·手作”课程先后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校本课程、山东省优秀综合实践课程、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使用案例,课程育人成效显著。

(一)比手作过程更珍贵的是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手作,学生在与物共语中,可以窥探宇宙的智慧和哲思,洞察万物的独到和神韵。时令变化,季节更替,由树为木,沉淀的是树木的成长、岁月深深浅浅的时光。用手作的方式将树木的灵魂延续,将粗糙的木头顺着纹路打磨,慢慢在学生的手里变成精致的木器,木头蕴含的不只是森林树木,更是自然一朝一夕的馈赠。保留木头的质感和纹路,感受作品的文化和灵动,这就是手作的力量。

(二)比手作成果更难得的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

进入木头的世界做出的有故事有温度的手作之物,带着时光和情感的温度,值得永久珍藏。学生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学生参与手作的点点滴滴将滋养着他们的成长,岁月虽然短暂,但与木的故事可以延续很长。手作是一段美丽的心情,是温暖时光的印记,是让学生倍感亲切与温暖的小光亮。在此后漫长悠远的某一刻看到手作之物,学生会惊喜: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曾经赋予了一块木头灵魂和生命。

(三)比手作课程更让人期待的是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把学生的作品发布到级部的“官方”抖音平台,播放量已近20万;《中学生博览》2023年第4期彩页宣传“木艺·手作”课程;《智慧少年》于2022年开设教师手记专栏刊登《木头和滴胶邂逅一场不期而遇的小美好》《教学生创造生活美学》等十余篇文章。学生、家长之间口耳相传也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关注到“木艺·手作”课程。一木方寸间,浓浓手作情。家长和学生感受到的是学生对文化的追求,对未来的期盼,对世界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说:“无限小的作用是无限大。”在一小一大的张力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匠心和未来。

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在下一步的研究与实践中,学校将通过促进模块均衡发展、提升课程文化品位、优化评价方案等方式提质增效,不断夯实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使“木艺·手作”课程再上新台阶,更加体现教育对美好生活的引领、诠释与促发。

 

 

 

 

(《山东教育》2023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