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光引导学生坚定前行

发布日期 : 2023-10-2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改革、课堂改革为抓手,以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一、丰富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筑牢学生信仰根基

一是研发“明德”德育校本课程。遵循初中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开发出明理课程、融情课程、立志课程和知行课程等校本课程,每一类课程承担不同的德育功能。明理课程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规则与法治的重要性,主要载体是“两会一课”(晨会、班会和心理健康课)。融情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主要依托日常的主题活动开展。立志课程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主要载体是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节等校园重大节日活动。知行课程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研学活动,鼓励学生跳出课本,在实践中学会真本领,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二是完善学生综合素养精品校本课程。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出发,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文经典阅读》《语文、英语阅读与写作》等课程;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出发,开设了《风华雅韵管乐》《炫舞飞扬健美》等课程;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出发,开发了《幸福成长》《思维游戏》等课程。三是打造红色励志课程。以地方课程《人生规划》为依托,积极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打造了红色经典诵读、毛泽东革命诗词诵读、“英雄故事”教育读本、国防教育读本、红色研学之旅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励志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学英雄、讲英雄、悟道理,磨炼自己、完善自己,成为有家国情怀、有远大志向、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强化学科德育渗透,纯洁学生理想信念

一是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大使命。我们注重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各级各类优秀教师表彰、教学成果奖评选、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等活动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给予思政课教师充分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开展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活动,将大思政课融入学生德育活动中。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副书记、区长韩耀辉定期到学校给学生上思政课,学校还邀请全国模范公务员、市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时钧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中区公安分局干警赵士纯,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等到校给学生作思政报告。二是抓好学科德育。把丰富的课程课堂转换为学生生命的共鸣,积极推进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渗透学科“德育点”,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家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音乐和美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体育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力拼搏的顽强意志。三是深入打造“完美教室”。规范“完美教室”外部符号,主要包括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训、班级承诺。打造“完美教室”的班级文化,主要包括图书角建设、墙壁文化、教室美化、绿化等。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固定中午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通过全班共读一本书、个性阅读、班级编创、共读共写、读书会、卓越口才培养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班级课程、班级庆典、班级特色活动、师生叙事等,凝聚班级人心,形成共同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四是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吸收优秀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心理、实践、发展等各个方面予以指导,重点关注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

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是打造素养教育的德育品牌。坚持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转换为学生终身受用的素养,借助项目化学习,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月、主题活动周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培养自身优势和才华。抓好开学典礼、每周升国旗仪式、班主任会、主题班会课和毕业典礼活动,大力表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星级学生,颁发校长奖章,树立典型,带动全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的25公里远足活动、红五月艺术节活动、“我爱我”心理健康节活动等成为学生喜爱的德育品牌。二是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做好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和激情教育,组织学生参观115师抱犊崮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市中区烈士陵园等,进行现场德育教学。三是积极发展学生社团组织。按照“人人有项目、人人在社团”的要求,组织学生成立了100余个社团和创新团队,为学生展示个性、培养能力创造平台。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培养爱心和互助精神。建立和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选聘30余名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校外志愿辅导员。四是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坚持学生值日制度,建立学生家庭每日劳动清单制度。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到西集伏里土陶等校外劳动基地和敬老院等开展志愿服务,定期选树“劳动小能手”。五是不断推进评价改革。多一把评价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学校制定了《多元激励评价塑造全优学生行动方案》,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对学生道德品质、学业水平、科学素养、运动健康、劳动技能、艺术素养六个方面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捕捉学生闪光点,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最优化。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习全国模范教师先进事迹,组织教师到井冈山、孟良崮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教育,弘扬“为荣誉而战”的拼搏进取精神,引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释放立德树人正能量。构建“评”“研”“引”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对在师德师风、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团队,给予荣誉奖励,提升了老师们的综合素质,带动育人质量持续攀升,为学生成长创设了良好环境。二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山东省名班主任周勇工作室”作用,着眼于中青年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导、帮、带的互动开放型模式,定期开展班主任培训及经验交流,组织对班级管理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进一步提升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按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履行“一岗双责”,结合各自工作特点,承担育人职责。三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走进学校育人大讲堂,开展保护环境、参观博物馆、参观“非遗”等主题鲜明、生动新颖、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校外活动,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体悟蕴藏着的德育意义,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山东教育》2023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