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印象

发布日期 : 2015-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济南职业学院 赵若纯

2013年秋天,我作为国家汉办认定的对外汉语教师被派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任教。11岁的女儿随同我一起踏上了这片遥远而神奇的土地。以往,我们对芬兰的印象中有桑拿、圣诞老人、Nokia手机、愤怒的小鸟、音乐家西贝柳斯、小国大经济等元素。后来又了解到,近年来,芬兰以全球第一的“芬兰式”教育令世人为之惊叹。

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三年举办一次测验学生能力的国际评估计划(PISA)。主要针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评估他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试题着重于应用和情景化,要求受测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和认知技能。前三次,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万名学生参加了PISA测试,芬兰学生都是排名第一。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学生参与进来,第一就归中国了。

我充满好奇与期待地将女儿送到公寓附近一所小学,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接受了一年芬兰式教育。这期间,我也有意识地对芬兰教育状况做了一些调研,感触很多。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奥秘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芬兰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人本”主义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零压力的义务教育

芬兰中小学的课业十分轻松,每天只上46小时的课,教材难度小,课下作业不多,平时考试少,学校也不提倡课外补习、辅导。作为习惯了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家长,我感到纳闷,如此少的学时和作业,孩子能学到东西吗?我问女儿他们都上些什么课,女儿说,主要有数学课、芬兰语课、体育课、手工课等,此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比如英语、瑞典语、宗教课。女儿最喜欢的是体育课。芬兰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但老师没有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他们经常到户外滑冰、滑雪,还可以到室内体育场做各种运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看电影,以及举行各种别开生面的万圣节晚会和圣诞节活动。我们不禁要问,芬兰教育为什么课时少而效果好,这种零压力的义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归根结底,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芬兰教师只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数理分析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等,在课堂和多元的课程中,让学生有兴趣地了解与认识各种基础知识。芬兰学校不会因考试和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们在无涯的学海中以苦作舟。并且,芬兰教育着重理解和探索,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多了解知识的源起,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重复训练,更没有任何快速成功的诀窍。芬兰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非竞争。

2.从宽到严,从松到紧的教育轨迹

芬兰的孩子7岁入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压力很小,高中阶段开始忙碌,高三时也会为了高考而努力,到了大学是他们最紧张的时期。在西方社会有这样的传统,孩子长到18岁就要从家里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虽然芬兰的大学是免费的,而且政府会给一部分房租补贴,但大学生们还需要自己打工挣生活费。很多年轻人家里经济条件很好,但他们羞于伸手向父母要钱,因为18岁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大人了,要学会养活自己。所以,在我眼里,芬兰的大学生都很忙。他们一方面要修够学分争取毕业,另一方面要打工挣生活费。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非常锻炼人,可以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验奋斗的滋味。我在孔子学院的许多学生因为会汉语而很容易地找到了兼职工作,比如在中国古董店、中国茶馆,或者在报社、商店里做汉语翻译。这些学生的汉语提高很快,而且由于对社会有用,更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联想到我国的现状,我觉得中国的大学生太幸福了,学费、生活费和房租一般都是由父母支付的。很多中国家长不主张孩子打工,认为读大学就是应该以学业为重,同时也不想让孩子吃苦受累。这种观念上的不同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应该说,芬兰这种先松后紧的教育节奏与我国先紧后松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认为,芬兰的教育节奏更符合人自然的生长发育规律。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不应该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负担,而应该放开手脚,在玩中学,多与大自然接触,强健体魄,充分培养对周围人、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都相对成熟了,这时候再去攻克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堡垒,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可以说,我国的教育是先苦后甜,芬兰的教育是先甜后苦。先甜后苦式的教育更适宜于人的心智发展,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自主性

芬兰学生上课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我女儿每周两天8点、两天9点、一天10点上课,下课时间分别是12点、1314点。班里每个孩子的时间表都不一样,因为他们选了不同的课程。奇怪的是,面对这样复杂的时间安排,女儿很少记错。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读少读多或者不读都由孩子自己决定,他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芬兰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行为。

此外,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呈现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的特点。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课程,所以每个人的课表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不难理解,为什么芬兰的孩子显得格外独立自主。这种独立自主的人格从小养成,会使人受益终身。

4.高效务实的教育风格

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的学生在校时间的确不长,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导的效率很高,既没有升旗仪式、校长集合讲话,也没有过多的校方活动,上完课老师学生就回家了。在充足的业余时间里,孩子们多半去上一些培养兴趣的运动、音乐和艺术课,以培养自己的终身爱好和生活乐趣。

5.切实尊重教师、信任教师

在芬兰,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教育部门给予教师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教学内容和进度。芬兰基础教育的教师没有考核和评比,年初教师会制订出教学目标和全年规划,年底再进行总结和教学反思。这些做法体现了对教师的信任,也激发了教师的工作动力和责任感。

这就是芬兰教育的魅力——以人为本,大胆革新,相信学生,相信教师,务实务本,立志打造优质、良性、平等的国民教育。

芬兰今天科学合理的教育体制,并非一蹴而就,也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改革和调整。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中,教委会决定采用“综合学校”的模式,让715岁的中小学生,不分年级,都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在9年一贯教育中,学生课本、交通、午餐的费用全由政府负担。1994年,芬兰教育开启了另一次重大革新,明确规定教委会只负责厘定课程大纲,由各地方政府去真正落实,这样一来,不仅学校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也带动了教师参与教学规划的热忱与信心。此外,教育的平等性也受到重视,芬兰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学生的学习表现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别。芬兰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和要求,统一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的标准,没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区分,每个孩子都可以享有均等的优质教育。在PISA的测试中,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还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学生成绩都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芬兰教育部采取了许多举措,突出“尊师重教”的理念。比如规定教师可以在大学本科基础上,通过教育部提供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机会获得硕士学位,还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种培训与深造的机会。

综上所述,芬兰教育的许多特质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优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我们应该确立人本主义核心教育观,更加尊重个体,促进个体的良性发展,为受教育者铺设一条平衡的求学道路;其次,进一步强调教育的均衡性与公平性,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多关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最后,强化教师队伍的持续专业发展,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多提供在职培训,鼓励教师自主钻研,进行研究型教学。以上都是中国教育应该该向芬兰教育中学习和借鉴之处。我们如果从中汲取一些经验,将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的健康、持续和全面发展。

 

(《山东教育》2015年第1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