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深化学科基地和特色高中建设 全力打造优质均衡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

发布日期 : 2023-08-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局   于明伟   刘丹丹

威海市共有普通高中18所,在校生3.5万人。近年来,威海市在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创建经验的基础上,聚焦高中特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系统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资源利用、课题研究等方面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引导学校以学科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有特色发展。目前全市有3所省级特色高中、6个省级学科基地和6所市级特色高中、11个市级学科基地,涵盖人文、科学、技术、艺体等多种类别,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异彩纷呈。

一、政策引领,内外联动,形成特色发展格局

(一)政策驱动。政策引领是威海市特色高中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根据国家、省宏观政策指引,2018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每所高中至少要启动1-2个课程基地建设,并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在资源配置、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其提供有力保障。2021年威海市教育局等11部门印发《关于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威海市教育局等4部门印发《威海市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实施方案》,都从立德树人和均衡发展的角度,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建成不少于20个市级学科基地,争取建设8个省级学科基地;建设不少于8所市级特色高中,争取建设5所省级特色高中的战略布局,并通过办学条件改善、中考招生政策、教改项目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方式予以保障,构建学校特色发展的有利环境。

(二)自主发展。如果说政策推动力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外力”,那么学校的内在活力才是普通高中实现内涵发展的中心力量,而办学自主权是学校内在活力的根本来源。威海市鼓励学校因地制宜,根据地域资源优势、师资条件等实际,围绕国家课程方案和省教育厅规定的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目标任务,从建设目标、基础条件、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自主选择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探索自身发展特色,并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例如位于威海市临港区的威海四中,依托中国棒垒球协会高水平后备人才和青训基地、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基地等,开发棒垒球等特色课程,打造体育与健康学科基地;乳山一中结合“两山三花”(“两山”即大乳山、马石山;“三花”即乳山籍作家冯德英先生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等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教育和母爱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山花”思想政治学科基地。


二、课程重构,教学创新,打造特色育人载体

(一)深化课程群建设。课程的多样化是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实质和关键。威海市各学校明确特色发展方向之后,以课程为核心凝练办学特色,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建设能体现特色学科核心价值的课程群,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感受“学科魅力”。目前11所基地学校已开发了包括科技创新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体育类四大类具体课程共计300余门。如荣成一中音乐学科基地构建“尚音”特色课程群,包括“三渔文化”课程(非遗文化进校园)、音乐实践课程(社团活动)、“音乐+”融合课程(跨学科学习)三大课程群,共计40多门。部分学校还打破学科界限,开发系列指向学科高阶思维培养和跨学科思维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威海一中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指向信息技术学科高阶思维,开设了智能物联网、钛迈罗智能车、机器人、机甲大师等创客校本课程。

(二)创新教学育人模式。一是打造特色教学环境。自2018年启动学科基地建设以来,各学校打破了过去各学科集中在教室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局限,打造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课程教学环境,如威海一中与威高集团和广泰空港设备公司合作,筹措4500万资金,建成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辐射数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科技创新课程基地;作为省级人文特色高中,荣成二中依托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建立的第1462号“孔子学堂”,建成了由孔子学堂、明德书院、图书长廊、明德大讲堂、影视欣赏中心、多媒体写作中心、校园编辑部等组成的人文特色基地场馆。荣成一中音乐学科基地,打造了“荣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让古老的“三渔文化”进校园焕新生。二是转变学习方式。威海二中梳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能力要素,从中选择主动学习、英语表达、问题解决、文化传播四个关键能力为撬动点,打造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MASTER”英语单元教学模式和“EAE”活动体验式课堂模式。威海实验高中着眼科学教育空间建构,借助钱学森航天科技馆、航天育种科普教育基地、智慧创客空间等场馆,将实验仪器摆放在学生“够得着、用得上”的就近区域,探索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方式。

三、师资建设,专业引领,提供多层次人才支撑

(一)向内挖潜,激发活力。教师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威海市各学校围绕特色学科建设和实施,大力加强相应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多种措施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潜能,逐步建立以名师、名校长为带头人的教师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全面提升特色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对外引智,借力提升。学校积极推行高中、高校、高等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四高”联合育人,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其中威海一中磁悬浮等6门科创课程由专家直接任教;学校还聘请了山东大学等高校12位专家担任研究性学习导师,指导学生三年内完成至少1个科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威海实验高中挖掘校内和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了一支由“专”(本校特色课程教师)、“兼”(外聘兼职特色课程教师)、“群”(特色课程外的教师群体)三类教师组成的名师教师团队,实现教师团队的跨越式发展。乳山一中邀请乳山党史研究中心人员为师生举行红色宣讲、组织红色研学等。

(三)教研支撑,专业引领。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特色高中建设中的智力支持和专业引领作用,以教研员定点联系校为载体,着眼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重大问题,助力学校攻坚克难。定点联系市级学科基地建设试点学校的教研员,原则上是与该学校创建特色学科相一致的学科教研员,同时要求教研员每年到定点联系学校开展教研服务不少于30学时,教研部门对教研员落实定点联系学校工作进行考核。这样,各级教研机构便可直接参与学校特色的调研、诊断与提炼,开设特色项目专题培训,引领高中学校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色建设等研究活动。

四、多方合作,开放共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018年,威海市教育局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借力外部资源实现特色发展。此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成为威海市普通高中的合作对象。一是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联合育人机制。出台《关于推进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学校立足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威海)等11所驻威高校,辐射市外高校,通过大学先修课、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与高等学校深入合作、联合育人。如威海一中与复旦大学合作建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室,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中医药特色课程和中草药基地,获评全省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文登新一中借助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师资力量,成立了5个名家工作室,为学校提供双师课堂、工作坊等发展平台。二是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所合作。依靠科研院所的协助和支援,各学校积极邀请研究人员入校讲课或开设各种讲座,并利用研究机构的资源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实际操作,增加学生接触尖端科技的机会。例如威海实验高中与中国航天十二院合作命名“钱学森实验班”,投资560多万元建成国内中学唯一的一所钱学森航天科技馆。三是加强与高新企业合作。部分学校广泛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吸引更多助学力量,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威海一中与威海广泰集团合作建设广泰智能车实验室,与科大讯飞合作建设了覆盖学校教学与管理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大数据中心,全方位覆盖教研、教学、安防、校园文化、智慧体育等场景,实现精准施教。

五、课题带动、项目驱动,引领特色建设实践

为深化普通高中改革,促进普通高中在提升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威海市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以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和实施机制。一是出台市级教学成果奖奖励办法,建立健全市级教学成果孵化、培育、奖励、推广、应用的“闭环式”政策制度。在普通高中市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方面,对强科培优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特色学科相关成果适度倾斜。目前已开展了两届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普通高中共27项教学成果获得市级奖励,发放奖金28万元。探索创造了“原型+创生”“新观念+好实践”“移植+调适”“三个加法”的成果转化法,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选用。二是设立“威海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各学校聚焦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方面的重难点问题,尤其是落实强科培优行动,打造特色学科,对提高学校特色办学水平实践探索中亟待解决的特色文化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评价改革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申报,最终确定292022年威海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项目,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成为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龙头”。三是借助“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制订威海市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确定11所普通高中为重点实验校。采取“一校一案”项目化实施策略,推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在本土转化。

 

 

 

 

(《山东教育》2023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