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县域劳动教育寿光样板

发布日期 : 2023-06-1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省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房承明

2020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2020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绘制了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20224月,教育部出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我国劳动教育进入以课程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寿光作为“三圣故里”,有着悠久灿烂的劳动文明。近年来,寿光市立足于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培育,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以劳动教育即“生长、生活、生命”———“三生”为着力点,以学生“生长有声有色、生活有滋有味、生命有花有果”为落脚点,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行动,坚持与品质课程、劳育赋能等工作相结合,系统构建起了“校园责任、家园生活、田园体验”三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劳动育人新格局,实现了劳动课程知识的广度包容和深度衔接,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了全面发展。

一、构建“三园”劳动课程体系

团队研制了“三园”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立足“学校、家庭、田园”三大教育空间,形成规范化主导、日常化基础、多样化支持的“校园责任、家园生活、田园体验”三大课程群,整体构建县域劳动课程体系,系统开发了“三园”课程368门,如“窗明几净”卫生清扫、“妙趣横生”手工制作等校园责任课程,“面面俱到”巧做面食、“酸甜苦辣”烹炒菜肴等家园生活课程,“生机盎然”绿色种植、“一探究竟”大棚科技等田园体验课程,并编写了7-9年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手册》。

一是基于学生需求,建构形成项目操作化的课程目标体系。通过调研和资源分析,“三园”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教育活动,课程目标设计聚焦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结合学生特点,立足“校园责任、家园生活、田园体验”课程中具体劳动项目的实施路径,即活动项目—特色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点线面体,实现课程目标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和课程内容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二是基于县域优势资源,建构形成本土谱系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依托地域资源优势,以劳动育人目标为导引,围绕“校园、家园、田园”三大核心板块,系统构建“校园+家园+田园”本土化劳动课程,横向以“三园”为线索建设三大课程群,纵向对三大课程群进行立体交叉,有机融合,形成谱系化课程结构。校园责任课程以“履职尽责、自我担当”为主,家园生活课程以“乐享生活、自我服务”为主,田园体验课程以“生命体验、自我成长”为主,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的整体创新。

三是基于课程资源开发,探索出立体全域化的课程实施路径。寿光市践行“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注重劳动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充分发挥校园“主阵地”、家庭“训练场”、田园“大课堂”作用,打造了全场域、立体化的劳动空间,形成了“将劳动贯穿生活,让劳动点亮生命”的课程实施路径。校园劳动教育重在规范化,发挥主导性作用,主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园劳动教育重在日常化,发挥基础性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田园劳动教育重在多样化,发挥支持性作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坚持整体规划、纵向推进、各有侧重的原则,体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纵向衔接与递进关系。团队搜集整理典型课程范例168个,包括《我是图书管理员》《爱劳动的学生最美丽》《劳动“百果园”,成长好少年》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典型范例。每一个范例都包含了劳动目标、劳动准备、劳动体验、交流分享、劳动评价、拓展园地六个环节,这些典型范例为教师开展劳动教学提供了有力参照。

四是基于劳动教育目标,探索出多元立体评价系统。搭建管理平台,完善评价机制,从“县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探索教师配备、专业培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表彰激励等管理策略,分“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次建设了多元课程评价机制。学生每学期做到“四个一”,即撰写一次劳动观察记录、一次劳动体会,完成一份探究报告、一件劳动作品,客观记录每名学生课内外劳动技能和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二、打造主题劳动教育基地

聚焦县域优势资源,整合校外劳动教育场所,牵线职教中心和科技学院的劳动实践场所,协调番茄小镇、林海博览园、城郊百果园、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联系科技工业园、海洋化工园等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联合敬老院、人民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开放博物馆、农事体验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重点建设了以“传统农耕、现代种植、智慧农业”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288处,形成了“主体引领、两翼驱动、基地共享、全域协同”的基地发展新格局,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为发展学生劳动素养提供丰富载体和有力依托。

三、建立劳育协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城乡教研机制。以课程开发为核心,以“队伍建设、课程构建、联盟打造”为突破口,组建了城乡教研联盟。围绕“资源共享、整体联动、引领辐射”三大原则,着力抓好协同管理、赋能发展,聚焦课堂、研训一体,骨干引领、全员参与,关注主体、学生躬行四个层面的建设。通过同课异构、主题研讨、结对帮扶、实践研修等教研活动,形成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联盟协作机制,提升薄弱学校的课程实施水平。

二是建构分层管理机制。落实“管理分层,各负其责”的措施,各学校依据校情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建立成果展示机制,定期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价。配备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聘请国家和省、市劳动模范、优秀农艺师、非遗传承人等258人定期到校指导。学校组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专题研究,开展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提升教师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课程教学专业水平。

四、劳动教育实践富有成效

一是多彩劳育实践,赋能学生发展。学生每周参加一次不少于1课时的“三园”劳动,每天校内劳动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每学期掌握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2-3项基本生活技能,每学年开展10个劳动主题活动,全面落实“劳动清单”制度。全市每年组织劳动素养展示活动,评选“美丽庭院劳动模范”“校园劳动美少年”“社区服务达人”等,学生参与率100%,核心素养大幅提升。近年来,寿光市《家庭果蔬保鲜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常见蔬菜药物残留的有效处理》等实践成果,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全国中学生综合实践成果展示大赛特等奖。

二是课程研究实践,助力教师发展。团队有26名教师被聘为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兼职教研员、省教育学会研学旅行专业委员会理事,入选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专家库、省特级教师工作坊;100余名教师在全国、省、市研讨会上作《构建“三园”课程体系   助力学生生命成长》《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等经验交流;立项或结题国家、省、市级课题28项,打造课程范例168个;《“校园+家园+田园”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荣获山东省、潍坊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乡村学校“三园”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荣获山东省乡村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一份劳育“责任田”,拓展教育新空间》《“三园”课程体系下的劳动育人模式实践》等荣获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典型案例;《寻访“三圣”足迹   领略“菜乡”魅力》《千年农耕   一脉传承———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劳动教育研学课程》等先后荣获山东省第二、三、四批省级优秀研学课程;《创意手工———自制饮水机》《趣味衍纸》《相约月季   向美而行》等各类典型案例和课程资源共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110多个。

三是优质均衡实践,城乡协同发展。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供劳动教育必需的教室、田园、设施,合理安排劳动教育经费。建立品牌创建机制,“一校一模型”,形成了农耕体验、剪纸艺术等优质课程,探索出了特色蔬菜种植16步、草编6字、嫁接苗技术4要点等劳动教学法。全市15处镇街全部建设了特色蔬菜实践基地,每年打造10处县级劳动教育特色实践基地,创建10处县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全市依托劳动教育优秀学校组建七大城乡教研联盟。联盟学校捆绑评价,实施“认领包靠+劳育督导+资源共享”城乡劳育一体化发展策略,真正实现了从个体优质到协同优质,交出了一份县域劳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满意答卷。

从课堂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全面育人。寿光市劳动教育的典型做法,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专题报道多次;100多所外省、市学校前来考察学习。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聚焦“重点”,围绕“热点”,解决“难点”,打造“创新点”,培植“生长点和增长点”,推动县域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山东教育》20236月第1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