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接触 深层次思考
发布日期 : 2010-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赵凤文
近距离接触 深层次思考
——美国基础教育印象与分析
美国在科技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是世界领先的,相比之下,它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声望则要差得多。在一次次国际中小学生知识比赛中,美国学生的成绩经常排名在后。在2006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和伙伴国针对15岁学生的学业测试中,美国学生的成绩低于平均值,几乎排在最后。随之而来,世界上就形成了一种普遍看法,认为美国基础教育不好,对学生要求太低,美国学生只会玩而不会学习。特别是每当谈到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和科学基础时,人们对美国基础教育质疑的声音就更加强烈,似乎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彻底垮掉了。
事实究竟怎样?2009年6月,我参加了山东省中青年干部赴美培训团,先在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和培训,接着又在康州教育部进行了两个月的顶岗实习。在这期间,我参观考察了多所学校,并多次与州及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人士、地方学区总监、校长、教师等座谈,与美国的教育进行了近距离接触,看到了一个与传言并不相同的美国基础教育。
一、管理体制
美国是一个以联邦制为政体的国家,实行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三级管理,中央、州及地方政府有明确的事权划分。根据《联邦法》规定,联邦政府主要管理国家的外交、国防、金融等事务,凡是《联邦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力都归州及地方政府所有,所以教育便成为州及地方政府的“保留权力”延续至今。与美国的这种政治制度相适应,美国的教育体制实行三级管理、地方分权的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的职责划分上,联邦教育部成立之初,它的职能只是负责收集信息,以帮助各州建立高效的学校系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职能范围有所扩大,但也仅能依靠资金调动的手段来对各州教育施加影响。
为了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并让教育远离政治,各州都设立了教育委员会(the Board of Education)。教育委员会的成员由公民选举产生,一般为7~9人,三年为一届,也可以连选连任。该组织独立于政府的普通行政之外,成员都是志愿者,兼职工作,不拿工资报酬,有关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由机构成员集体讨论决定。各州设有教育厅,厅长由州教育委员会任命,并对州教育委员会负责,这也是唯一不需州长任命的州政府组成部门长官。对于基础教育,州教育厅的主要职能是保证州议会关于教育的法律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并负责制定学业标准、评价体系,培养教师和收集分析有关数据,学校的其他具体管理均由地方政府(local town,相当于我国的城区或乡镇)负责。地方政府参照州教育委员会成立的办法,经过公民投票,从学区中推选出7~9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居民,建立学校董事会(school board)或学校委员会(school committee),作为地方学区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多数情况下,一个城镇即为一个学区,也有的临近2~3个小城镇合并成一个学区),它拥有征税权、学校财产权、人事权以及教学方面的领导权。经过学校董事会(委员会)任命,产生一名学区总监(Superintendent),具体负责辖区内的学校事务。学区总监的权利很大,他(她)要保证学校董事会(委员会)所做出的决议的贯彻实施,并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财政支出等方面向学校董事会(委员会)提出建议,负责选聘辖区内所有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其工资标准相当于一般教师的4~5倍。校长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美国这种地方教育决策权归外行居民行使的传统,通过地方教育委员会制度延续至今。学区和学校是办学的主体,拥有很大的教育决策权,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改革的确定等等。联邦、州教育部无权干涉学区事务,但委员会的决定必须符合联邦、州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二、经费投入
美国教育的分权式管理体制,决定了其经费筹措的多渠道特征。美国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还包括部分私人捐赠。政府拨款主要由州及地方政府承担,来自于联邦政府的专项拨款比例较低。据2007年以来的统计数据,美国基础教育经费的55%左右来自于地方政府,40%左右来自于州政府,来自联邦政府的拨款不到6%。联邦和州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所得税、销售税、车牌税、烟草税等。财产税是地方政府投资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按照联邦法律,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居民的房屋、汽车等不动产征收财产税,地方政府将财产税收入的60%~80%投入基础教育,主要用于校舍建设、添置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支付教职工工资等。例如,一个拥有占地一英亩的两层楼房、两部汽车的家庭,每年要向当地政府支付大约6000美元的财产税。康州的stonington是一个只有2万人口的小城镇,辖区内有中小学生2100人。2008-2009财政年度,小镇的财政预算盘子是5360万美元,其中教育预算是3000万美元,占57%。另外,该镇每年可得到大约200万美元的州政府教育拨款和50万美元的联邦政府拨款。因该镇比较富裕,地方政府的财产税收入较高,所以投入教育的比例也相对低一些。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缩小贫富差距,贫困社区及偏远的农村地区得到州及联邦政府的拨款要高得多。
因为美国的社区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贫富不均,所以不同学区的中小学校在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美国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是免费的,但跨学区上学的学生,因财产税不在该区缴纳,则要求交纳学费,一般每生每年1.2万美元左右。因此,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而举家搬迁的事情司空见惯。美国私立中小学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私立学校不享受政府拨款。自愿选择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家庭,政府也不给予任何补贴,但财产税仍须正常交纳。好的私立中小学每年收费5~6万美元,普通的学校收费2~3万美元,较次之的收费在1万美元左右。
美国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并提供免费教科书。中小学学制为12年,其中小学6年(1-6年级),初中3年(7-9年级),高中3年(10-12年级),也有的州小学5年,初中4年。家庭年收入3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孩子可在校享受免费午餐;达不到州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孩子午餐给予适当补助。
三、教育教学
1.学生的学业成绩愈来愈受到关注
美国是一个以清教徒为主的移民国家,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教育,重人文而轻科学。1958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给美国人敲响了警钟,国会立即通过了《国家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强调要培养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杰出人才,增强军事和经济实力,提高与前苏联的竞争力。在《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中,列出的教育危险指标有:“19项学业考试成绩评比中,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学生从未获得过第一或第二,有7项获得倒数第一。”2002年总统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规定,到2014年,所有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都要达到年级合格水平。2006年初,布什总统倡导制定《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在创新中领导世界”,接着教育部发布《回应世界变革之挑战:为21世纪而加强教育》报告。在报告扉页,布什总统明确提出,“我们需要鼓励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数学和科学……如果我们确保美国的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那他们就会确保美国在世界上获得成功。”由此可见,美国基础教育近年来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将之上升到国家命运和时代挑战的高度来看待。
从近几年美国中学课程改革来看,初中课程更加重视基础性和综合性,高中课程更加注重学科的学术性。美国中小学非常重视“3R”(reading writing arithmetic)教学,即阅读、写作和数学。2002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规定,全国3-8年级(即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阅读、写作和数学三门课程实行全国统考(National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由各州自行命题;2007年又增加了科学课程,将统考课程增加到了4门。州教育部会将各学区考试情况进行通报,达不到正常水平的学区和学校会被要求限期整改,如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学生会被分流,学校遭关闭,校长及教师将面临失业的危险。
2.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孩子缺乏经验、知识和能力,需要教导、灌输和培养。而美国教育界则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机体内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创造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独立、创新、竞争、适应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有教养和负责任的公民。在教育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张学校不是标准产品生产线,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究知识,而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必修课如数学、阅读、写作、科学、外语、历史等课程以外,还专门为那些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开设了电视制作、摄影、陶瓷工艺、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体育等课程,并可计入相应学分。每个学校都设有“厨房教室”,完全按照美国家庭的标准厨房设计和安装,炉具、冰箱、微波炉、电饼铛等一应俱全,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发明创作”课上,教师负责提供各种器械和部件,学生几人一组,从图纸、设计、制作到实验,老师不进行任何干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学校育婴室的芭比娃娃,被要求当作家庭作业带回家,内置芯片会对娃娃得到的关注情况进行追踪记录,通过这样的举措,既让孩子理解了做父母的艰辛,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并可教育孩子慎重对待两性问题。学校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对学生天赋条件的充分发挥,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发展。
在许多学区,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兴趣班。比如康州的Stonington学区,开设了22个课外体育项目,还开办了一个学校校报、一个学校电视台、一家银行以及许多音乐、戏剧、艺术、学习竞赛等俱乐部,这些课外兴趣班都由学区出资举办,学生免费报名参加并有校车接送。
“使每个孩子接受平等教育”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主旨,学校都开辟了无障碍通道,对智力及肢体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关照。据统计,每个学区需要特殊关照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用在他们身上的费用支出却占到了学区全部教育经费的20%以上。
3.小班教学及“走班”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州开始进行缩小班级规模实验,实行小班化教学。从1999年开始,联邦政府正式启动“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将中小学班级规模从23人减少到18人,并以联邦拨款方式推动计划的实施,有20多个州积极响应。目前,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虽没有达到理想的18人,但大部分都在20人左右。全国中小学生师比例平均为15.8∶1。小班化教学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也可以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个孩子的需要,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全面发展。
在美国,小学五年级前有固定的教室和教师,6-12年级的学生则需“走读”,即教师与教室是固定的,学生根据所选课程的不同,到不同的教室上课。这样各科教学器具不需要搬来搬去,也有利于充分集中教学资源优势。每个学生在走廊里都有一个橱柜(locker),用于存放课本及各种资料、衣物等,一到下课时间,走廊里人头攒动,脚步匆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美国高中阶段完全实行学分制管理。传统的班级概念已不复存在。虽然学生入学后还会分班,但所在班的同学只是每早聚会10分钟,由带班教师做情况通报。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计划分头去上课。学生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还可以进修大学课程;所进修的课程获得学分的,进入大学后可以免修,甚至得到加分。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鼓励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触,要求高中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做“义工”,每次公益活动都要由服务单位做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作为报考名牌大学的重要条件。
四、交通保障
美国地广人稀,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因此,为了给学生上学提供交通便利,各地方政府都为学校提供校车服务,凡离学校驻地半英里以上的学生,都可享受校车免费接送服务。这些校车为专门的运营公司所有,政府负责招标,所需费用纳入地方政府预算,学区派专人对校车进行调度和管理。校车大小不一,大的如大型客车,小的只是一辆小面包车,但是全国都是一个式样,都是一种颜色,即醒目的橘黄色。目前,美国有9.9万所公立中小学校,1.4万个学区,45万辆校车,近3000万公立中小学校学生每天依靠校车接送,全国校车每年行驶约60亿公里,接送100亿人次。遍布全国的橘黄色校车,是美国公立教育系统的象征。
五、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及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从物质条件层面看,学校规模小(小学平均500人,高中平均700人),班级学额小(高中阶段,每班最多上课人数不得超过24人),师生比低(1∶15.8),教育投入高(生均花费1.2万美元左右)。
二是从制度层面看,美国社会的成熟性在教育层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学质量是通过制度得以保证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完全分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做的每一个作业,每一项设计,每一次小考及期中、期末考试都按比例计入课程的最终成绩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取得的实际效果受到更多关注。高中生升大学时,需要同时查验高中成绩档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考定终身所带来的机会不均等。
三是从理念层面看,美国在办学上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坐在台上通晓一切的智者。我们在接触中不难发现,美国学生具有一些突出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愿意并敢于提出问题;二是沟通和表达能力比较强,善于表现自己;三是擅长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四是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比较强;五是具有很高的公民意识。
对我们的启示:
1.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础。美国社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问题,认为教育投入与国力发展成正比关系,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长期维持在7%上下,其中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90%,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70%以上都用于基础教育投入;学生上公立学校不需交任何费用,并可享受免费校车、免费午餐、贫困补助等等。因此有人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高水平的大学教育以及广揽高端人才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美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是造成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我省目前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省财政在中小学学生公用经费、危房改造、贫困生补助等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各级政府而言,教育投入依然没有走出“剩余财政”的怪圈,要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均衡发展
美国各地的公立学校,尽管办学条件有所差别,但差别并不非常明显,条件好的不是过分奢侈,条件稍差些的也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稍差点的社区,联邦及州政府会在拨款上给予适当倾斜,以尽量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很大。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十分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特招生”“择校生”等社会现象。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教育发展不均衡,深受其害的不仅仅是学生本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必要措施,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
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美国的教室设计以实用为原则,布置非常随意,便于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也非常宽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很多,教学过程很少是灌输式的,而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讨论、辩论、交流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国的基础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学生缺乏探究思考的空间与动力。学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学生提问题,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要积极进行招生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我国高校录取机制来促进普教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积极创造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
4.重视德育,培养高素质公民
培养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美国社会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由家长自愿者组成的家长联合会,为学校捐款、协助老师制作教具、组织活动等等,这种积极认真的态度、良好的道德风尚及言传身教都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校园中、教室里、马路边、花丛中,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插有国旗,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不动声色地进行的。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德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我们要逐步探索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和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社区服务等等,将德育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孩子尊重、诚信、关爱、公正、责任、慷慨、友谊和团队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
(《山东教育》2010年3月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