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 : 2023-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本刊特约评论员   董国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为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2021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20224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从整体上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制度性要求。

课程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是课程研发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广大教师要保持定力,充盈心灵,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髓,通过课程研发、教学实践、评价探究、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升研究力、思考力和执行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明确:

育人是根本,培根铸魂是目标。《指南》强调,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今教育重大的工作任务。基于培养目标,广大教师要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全环境育人的角度出发,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课程是载体,系统融合是要义。《指南》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新课程标准结合各个学段、各个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以直接安排和有机融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进入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教材之中,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让学生结合各学科学习过程,润物无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全息教育理论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贯通古今的认识,整体认知,系统融合,做深层次的学习。而达此要求,教师专项培训尤为重要,需做到系统策划、分层推进。

知识是工具,知行合一是关键。《指南》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持续开展体验活动、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认”。广大教师要不断扩展新视野、提升新思维。聚焦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站在前沿看教育、立足教育看学生、站在学生立场寻找新路径。抓住教育契机,努力营造体验式和强调留痕的教育场景,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主动践行。充分发挥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的教育功能,创新实践方式,因地制宜开展研学实践。通过文化考察、专题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让新课标落地,实现从教授“基本知识”到探索“实践活动”的转变,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教育目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的时代条件下,广大教师要以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阐释其价值内涵,以时代精神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山东教育》2023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