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县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发布日期 : 2022-11-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本刊特约评论员 朱新峰
县中,指的是县或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这些学校扎根在县镇、服务于县域,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振兴县中,既是办好人民的满意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必然之举。
近期,省教育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11个方面的27条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系统设计了我省县中振兴的实施路径。《方案》紧紧围绕国家有关部署,针对我省县中问题现状,直面问题、直奔主题,这是一个行动方案,更是一份任务清单。
普通高中承上启下,处在国民教育体系的“中间”阶段,发挥着人才培养链条的“中坚”作用。一直以来,山东高度重视县中的改革发展,从健全工作机制、深化教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强化条件保障等多方面综合发力,有效避免了走入“县中塌陷”的陷阱,形成了县域学校与城区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尽管如此,县中发展面临的困境绝不可忽视:在分层办学思想的主导下,县域普通高中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保障能力等方面逐渐显现劣势;功利化思想的渗透和升学非理性竞争造成师资和生源流失,加剧县域普通高中的劣势化;随着新高考新课程全面实施,县域高中发展还面临着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转型的急迫任务。
立足新发展阶段,振兴县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必要且急迫的课题。扭转当前县中发展的困境,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高中学校认真按照《方案》所设定的路径,真抓实干,携手奋进,共同让县中振兴的图景变成现实。
站稳群众立场是前提条件。受不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影响,一些城区高中、民办学校凭借其良好经济能力、优越的办学条件、方便的区位优势等,产生高中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破坏良性教育生态,加重群众焦虑。振兴县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县域学子成长成才的需求,坚决守住公平底线,遏制在高中招生和招聘等环节的各类恶意竞争和投机行为。
稳定优质生源是必要基础。早在2007年,山东就严禁公办普通高中擅自扩大招生范围,对违规跨地区招生进行严格限制。这次《方案》又提出“建立招生录取库比对机制、严格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严禁违规办理学生借读、严格转学审批”等措施,从制度层面限制了高中学校的“无序扩张”,从源头上遏制了部分学校“抢挖生源”现象,为县中高质量发展建立“防火墙”。各级教育部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加强招生行为的监管,强化对抢挖生源、“掐尖”招生的治理,为振兴县中提供保障。
稳住优秀师资是重要支撑。《方案》针对县中教师总量不足以及招聘难、留不住等问题,规定各地优化学科教师资源配置,严格规范抽调借用县中教师,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严禁恶意抢挖县中优秀校长和教师,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探索建立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区域内服务期制度。各地在认真落实这些限制政策的同时,还要切实关心关爱县中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广阔平台,不断提高各种待遇,尊重成绩成果,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发展机会留人。
质量持续提升是根本保障。《方案》提出,深化强校扩优行动,构建优质高中与薄弱县中协同发展机制,每个县至少办好一所公办县中;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将县中建成县域学校标准化样板;支持每个县建设一个普通高中学科基地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为激发县中办学活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必将推进一批优质县中快速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质量评价全过程,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市域内普通高中办学差距。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摒弃重智育轻他育的倾向,依靠全面质量“强筋健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方案》描绘了县中发展的路线图,吹响了县中振兴的冲锋号。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提质量、强特色、上水平,构建县中振兴良好生态,走出一条县中振兴发展的“山东路径”。
(《山东教育》2022年11月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