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坎坷成大道

发布日期 : 2022-09-2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踏平坎坷成大道

——记齐鲁最美教师、东营市化工学校教师周建新

 季俊昌         苟金海


周建新,“齐鲁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东营市化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师,一位左腿高位截肢者,多年来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职业教育的大道上昂首阔步。他的心中燃烧着一团不向命运低头、不向身体屈服的火,并以此点燃着学生奋进的热情。他是一位高高站立的教师楷模,用“尊重兴趣、技能先行”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批职教学子走向成功。

 

健硕的腿意外高位截肢,他只允许自己“站直喽”

 

周建新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曲折与磨砺———一次意外,让他这个热衷运动、乐于助人、青春洋溢的年轻教师,左腿高位截肢。

尽管每次提及都会刺痛心扉,但那是他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次人生改写:

1986年,周建新从滨州师专物理系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利津县教师进修学校任物理教师。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特别满足;更让他高兴的是,大学校园里的恋人也与他分到同一所学校任教,两人适应着工作的节奏,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那时候的周建新,意气风发,仿佛看到人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可是,命运仿佛要告诉这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1987年春节期间,放了寒假的周建新回到老家沾化,与家人团聚。大年三十,与亲戚聚会时突发意外,一颗土枪子弹从他的左腿上部射入,从小腿肚上穿出,他的腿被剧烈的疼痛笼罩,心也一次次地骤然紧缩。

从村里到乡里,又从乡里到县里,不顺畅的求医之路,耗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十余天后,他又被送到市里的医院,在手术室中度过了漫长的几个小时后,他的左腿从膝盖以上15厘米处高位截断,他永远失去了左腿!

号啕大哭、拒绝进食、以头撞墙、拒绝治疗……这一切都挽回不了失去的左腿!

家人亲戚来了,单位的领导同事来了,心爱的姑娘来了,他们包容他的情绪,给予抚慰关心,在侧陪伴陪护……在一众温情与关爱里,他逼迫自己让理智回归,逼迫自己让思维运转:倔强、要强、向上的他,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放弃还是重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

20岁刚出头,受党培养多年,要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吗?“不行!”他否定了这个想法。

曾经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青年,突然失去左腿,还能延续自己的理想与事业吗?“很难,但总有适合自己走的路!”他试着振作,想看看一条残腿能蹚出一条怎样的路!当他拄着双拐重新走进校园,他深知未来的路,艰难中还有很多未知。

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学校给他安排了一份轻松的工作———管理实验仪器。那时候的实验仪器,数量少,使用频率低。周建新是个闲不住的人,也见不得这些实验仪器闲着。他把实验仪器擦的擦、修的修,让它们重新焕发出光彩。他还经常与教师们交流,询问他们对实验仪器的需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不少小学的自然课堂由于缺少教具,很多学生都听不懂。于是学物理的他开始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塑料盒、自行车辐条、子母扣等自制教具。一些看似复杂的科学原理经由教具演示而变得通俗易懂。他自制的教具不仅受到很多学校的师生欢迎,还屡次在市级、省级的教具比赛中夺得好名次。

有一天,心灵手巧、乐于助人的周建新接到一位同事的求助:“我的录音机坏了,你能帮忙修修吗?”虽然之前没有修过录音机,但周建新摆弄来摆弄去,竟把录音机修好了。“学着修修电器,不是很好吗?!”这个念头在周建新脑中一闪。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都很金贵的年代,人们多么希望有位有技术、可信赖的维修师解决维修的难题啊!

需求就是动力。1989年春天,周建新从山东大学邮购了家电维修教材,先后掌握了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的维修原理,又到山东师范大学学习了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卫星接收机的维修技术。

技术学到手了。爱钻研、技术高、乐于助人的他,悉数接下同事朋友或是陌生人帮忙维修家电的求助。可大家并不知道,他学习期间是怎么拖着一条残腿爬楼上课的。二百来元的铝制假肢安在断腿上并不合适,走百十来步腿就会磨得很疼,再走得久了就会磨破皮肉。阴雨天前,他的腿比天气预报还准,有时候疼起来牵动着脑仁,头痛欲裂……可这一切,在周建新那里都能克服,因为他心里装着一团火,一团不向命运低头、不向身体屈服的火。

1995年,学校号召有能力的教师停薪留职,到社会上发挥长处,有一身家电维修本领的周建新租下一个门头,开起了维修部。他在店里加班加点,也为有需求的客户登门服务,因为技术高、服务好,维修部逐渐生意兴隆。在忙碌的间隙,他常常吐一口气、松一下心———截肢多年后,他终于觉得自己没趴下,是在真正地站立着。

“站直喽!”这是周建新用付出向社会和家人发出的宣言,也是用行动为熟悉或陌生的人注入的“动员剂”。

熟悉他的人传颂着他的故事,也吸引来了不少残障人士。“我能跟你学吗?”听到这忐忑的问询,周建新感觉又被赋予了新的动力———不仅要靠自己的毅力坚持“站直喽”,还要以一己之力助推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不论是何种身体状况,都能在社会上“站立”,靠劳动赢得尊重。

周边县区的残障朋友来了,省内外的残障人士来了,他不仅免费教学,还无偿提供零配件、管吃管住;县里、市里的残疾人培训班开起来了,他免费教学、上门送教;不论白天黑夜,有咨询的电话打过来了,他放下手中的活计耐心解答……几年时间,他培训的残疾人就有上百人。他们学成挥别、捎信报喜的每个时刻,周建新的心都被感动充盈。他知道,残障人士有多么渴望被社会认可;他也知道,因身有一技之长而被社会尊重,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是多大的荣耀。

站直了的周建新胸襟更加开阔,在维修之路上不断探索。他不仅在省级、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还重新捡拾起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热爱。自1991年起,他在历届省、市残运会中获得金银铜牌,因为自强不息、乐于探求的品质,也多次赢得市级、省级的自强模范、学雷锋先进个人、技术能手、十佳市民、五一劳动奖章、金牌工匠等荣誉称号。2021年,他站上了“齐鲁最美教师”的领奖台;2022年,又被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名为“最美东营人”。


 

成功与失败仅一墙之隔,成功的密码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再试试”

 

传统与现代相映的东营市化工学校校园里,实训楼特别显眼。这是现代化技师的“训练场”与“孵化地”。

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室隔壁,是一间存放物品的仓库,角落里放着一张桌子,那是周建新的办公桌,仓库就是他的办公室了。

右边实训室,左边办公室。看似无意之举,实则有意为之。

周建新心里,有两个“宝贝”:学生和设备———设备是完成训练的必要器材,学生将是制冷与空调行业崛起的人才。实训设备与时俱进,专业人才层叠辈出,这是支撑周建新创新与突破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

在东营市化工学校,周建新是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开创者。

“那是十年前的一次观摩活动,在安丘。”时光的河水不断冲刷,记忆的底片越磨越亮。

201210月,学校派团队赴安丘市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恰巧“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赛项也正在安丘举行。东营市虽没有团队参加这项赛事,但对家电维修有着敏锐触角的周建新又一次嗅到了新鲜的气息。“冰箱、空调等已逐渐成为每个家庭的常用家电,学生们如果掌握它们的安装和维修技能,那将多受欢迎啊!”周建新从来不会让念头白白地一闪而过,务实的他返程后就针对东营的制冷与空调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了一项调研。调研显示,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如果咱们学校能开设制冷与空调专业,定向培养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既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也为社会解决了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不是可以‘双赢’嘛?!”“你这个想法好!”周建新将调研与设想向学校领导汇报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但制冷与空调专业,当时在东营市还是一块无人开垦的专业荒地,怎么办?面对是或否的岔路口,需要有魄力当机立断。“没人干,咱们就来拓拓荒!”领导层有了决策。“只要领导定了,事儿由我来办。”周建新也拍了胸脯。

困难就是动力,挑战就是机遇。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东营市化工学校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态度。20133月,“制冷兴趣班”作为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发端,正式成立了。

新的专业,教学如何开展?经过缜密思考,学校以目标为导向,制定出“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制冷安装与维修人才,抢占东营市中职学校‘制冷与空调组装调试’专业制高点”的专业目标,并确定了以“‘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技能大赛为突破口,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专业实施路径,担负起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双重任务。

学校是专业框架的搭建者,周建新则成为细节的填充人。最初的制冷兴趣小组成员是从机电班自愿报名的同学中挑选出来的,以兴趣和热爱为先导,挑选动手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了让喜欢制冷专业的学生边学习、边实操,学校也先后投资近百万元购置制冷大赛所需设备。

身为高级技师的周建新有过家电维修的经历,也获得过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奖项,但各种制冷技能大赛的规程对他来说却是陌生的,实训室里陆续添置的各种制冷技能大赛设备,他也不熟悉。更为紧迫的是,他不仅要自己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实践体系,还要为学校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这一切,是一场场真真正正的考验。

“不懂就学,跟设备厂家学、从书本上学、查资料学、实践着学!”周建新不服输的性格又上来了。他不仅及时参加制冷设备厂家组织的有关制冷设备原理和使用的培训班,还充分利用省培和国培的学习机会。他曾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新型制冷剂空调安装与维修良好操作培训,收获满满。

将书本上的知识吃透后,需要将理论知识嫁接到实训室中的设备上,完成设备的完整连接与运转。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一根根管线、一个个电子元件也不是那么好摆弄的,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就需要从头找寻原因,几处小小的连接就能让设备罢工线路重设。为了攻克难关,周建新整日整夜待在办公室、“长”在实训室。有问题了,他挠挠头,再细心地寻找问题根源;问题解决了,再向着下一个目标奔去。

这一切,虽然辛苦,但对周建新来说不是最大的困难。他挥之不去的“敌人”,是时时前来侵扰的疼痛。左腿截肢虽二十余年,但疼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假肢与断肢的连接处时常溃破,他除了要养护左腿,还要抵御随时而来的疼痛,“疼起来的时候,不只是腿疼,而是腿部的疼痛牵引着头部神经,钻心。”每天晚上,他要用热水袋焐到断肢处,让热力维系断肢的血液循环。无论寒暑,就算天气热得开空调,每天用热水袋敷腿都是他不能落的“功课”。

坚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在学习中熟练,在练习中提升,失败的次数少了,成功的次数多了。周建新挑选的制冷与空调专业“新苗”,在他的强力助推下,从第一年的市级比赛一等奖,到第二年的省级比赛二等奖,直到夺得全国比赛一等奖。

一等奖,在周建新和他的学生眼中,不仅仅是一个奖项,而是他们用实战向关注、关心、关爱他们的人交出的一份答卷;是业内的认可,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赛场是另一个训练场,挑战面前最有安全感的底气是“有你在”

 

2021520日,江苏无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中职组的比赛正在进行。

周建新带领得意弟子杨玉超参赛。此前,周建新的多位学生因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被高等职业院校录取。

这是杨玉超在202012月以绝对高分拿下“省赛”第一名后的又一次出征。

周建新清晰地记得,201812月,他带领学生李守玮在江苏连云港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当年评出一等奖11名,李守玮列第9位,刷新了东营市化工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比赛中的位次。继李守玮之后,沉稳利落的杨玉超此次能否在高手云集的国赛中延续战绩、稳中得胜?

比赛共分四轮,历时一天半。赛场上,选手各显能通,赛场外,各位指导教师紧张观战。这种情况下,周建新往往将心一分为二,一半关注着场内,一半把集训历程“复盘”———

5月末,江南初入梅雨季,多雨、高温、高湿,北方人乍入无锡,对这种湿热极不适应,可周建新没放在心上。“湿热对杨玉超来说不是障碍,这两三个月,他已经在‘桑拿房’里‘百炼成钢’了。”周建新想。实训楼四楼是顶楼,没有空调,初夏的太阳晒一天,又闷又热,杨玉超就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设备的安装、拆卸。汗水纵横,速度增加,毅力渐长,自信提升……

气候,这个外界的困扰因素可以排除,那还有什么呢?体能。

能否在大赛中胜出,赛场上的能力与速度是明处的较量,赛场下的力量与持久力是暗处的比拼,二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撑。集训期间除了完成备赛项目,早上2000米、上午4000米、下午4000米的长跑训练,杨玉超也完成得很好,再辅以引体向上等训练,以长久的耐力和爆发力完成一至两天的赛事,也不在话下。

体能方面,可放一百个心,那技术呢?

“估计我对他们的项目化训练和模块化训练,也能发挥出最大优势。”周建新想。

项目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是周建新在深入研究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大赛的比赛规程基础上,根据大赛项目的设定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在实训中实施的教学法,大大提升了实训速度。

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大赛的教学和实训,是横跨多专业的教学,周建新将涉及的完整系统统称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和实训。项目教学中,周建新指导学生各自处理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冷设备的组装与调试项目,其中包括不同制冷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信息的收集,制冷系统、电气系统的组装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甚至最终评价都由学生根据赛事评分标准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自主性的项目实训全流程,了解并把握整个任务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赛事规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唱“主角”,老师唱“配角”,师生换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备战技能大赛阶段,就轮到模块化教学与训练发挥作用了。这是周建新创造性地把整个项目分成许多模块,再根据实际,统筹地把每个模块安装完成,最后完成综合安装的实操实训。“可别小看了这一个个模块的安装排序。”周建新不止一次将经验向他的学生和前来培训的职业院校教师传授:安装的顺序如果不一样,完成产品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必要时,要打乱大赛任务书给定的顺序,在不脱离任务书要求的情况下,重新制订最合理的加工组装步骤。

杨玉超不仅深谙模块化训练之道,全局思维和细节把控能力也很突出。

“嗯,都挺好!”周建新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从心理素质到技能水准进行全面思考之后,心神平稳,继续观赛。

比赛进入最后一场了。开始不久,周建新发现赛场上的杨玉超举起了手,几位监考老师走过去,双方在说着什么。周建新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可就算他屏住呼吸也听不到一个音节。“稳住。”他向自己说,也像是向赛场上的爱徒说。

十几分钟后,他看到杨玉超走向了另一台比赛设备,继续比赛,周建新的心,略略放下,突地又一次悬起来:“刚才差不多耽误了三十分钟,他能完成比赛吗?”

终于结束了,周建新赶紧跑到赛场出口。

“做完了吗?”他赶紧问。“做完了。”他放心了。

“刚才是怎么了?”他这才想起来问问原因。

“设备没法开机,我检查之后怀疑是短路造成的,就举手报告,监考老师起初认为不是设备的问题,但我一再说可能是短路了,最后更换了设备,就好了。”听杨玉超慢慢道来,周建新不禁佩服他精准的赛场判断和沉稳的赛场表现。

比赛结果出来了!当大会宣布杨玉超获得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时,一双人,四行泪。

擦一下泪水,周建新赶紧给在家等候的妻子发了个短信:“一等奖,第二名。”凡是他在外比赛,无论多晚,妻子总是守候到最终的结果才肯去休息,这是夫妻俩多年来无需言明的默契。

周建新与妻子张霞是彼此的初恋,自从大学定情,他们俩的手就再也没有松开过。周建新人生路上的每个路口,张霞都毫无怨言地支持他,做他的后盾,为他的生活和工作护航。平日里,烙个馅饼、包顿饺子、买兜苹果,她都想着给周建新带领训练的学生送去。训练累了、得了奖了,她和周建新也会带学生下个馆子,改善一下生活。周建新带李守玮首次决战全国赛事集中训练期间,老母亲因褥疮住院,张霞一人承担下照顾老人和所有家事,让周建新全身心投入到带训工作中去。

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每一次比赛,张霞在家中遥遥守候,周建新陪伴学生赛场突围。所处地点不同,但他们都心向一处,见证学生们的成长与蝶变,见证他们从一无所知到掌握一技之长,将双脚稳稳地站立在大地之上。

 

成就学生实现更远的成长,不论走出多远都期待他那一声“你能行”

 

2021年免试进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杨玉超放了三天假,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学校看望周老师。

“老师,学校让我参加一项‘互联网+’的比赛,可我从来没接触过,咋办呀!”一见到老师,那个像树一般挺拔的青年,像突然小了十来岁,成了毫无主张的孩子。

“不会就去学啊,当初你学制冷与空调维修,也是从啥也不会学起的,还记得不?你要相信自己,我也相信你能行。”周建新的言语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却像小锤一样一下下地敲到杨玉超的心上,把紧张和不安敲走了,把自信和拼搏敲来了。

“我和老师,有点儿像父子,很亲,老师的话总能说到我心里去,有什么事也都想跟老师说说。”在杨玉超心里,周建新有不一样的位置。在周建新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由弱变强、由差变好的故事。

未到制冷与空调专业学习时,杨玉超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学生。他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父母不敢管,老师管不了,“让他跟我学制冷吧。”周建新听说后,轻轻地跟他父母说。

周建新把他和另外几个学生带到一台制冷设备前,轻言慢语地介绍起了基本构造与功能。

说实话,最初的课,杨玉超没听到心里,因为他的心里正打着鼓呢:按照我的经验,像我这样的学生,老师肯定会时不时找机会训我几句,我得做好“迎战”的准备。可是,他想错了!接下来的几节课,他并没有受到周老师的批评,反而常常听到鼓励的声音。不知不觉中,老师讲的知识他慢慢地听进去了,跟着老师的介绍,他才知道摆在面前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制冷设备里,藏着一个斑斓的世界。“这个事儿有意思,我要把它弄懂。”小小少年的心里,第一次有了自发的动力。

杨玉超还记得那个早晨,他早早地来到实训室。想到这段时间自己在学业上的进益,想到老师经常拖着残腿,一拐一拐地去接热水,他拿起老师的暖水瓶就出了门,打来一瓶热水,悄悄放到老师的桌上,也暗暗地观察着老师的反应。“杨玉超,是你给我打的热水吧?老师看见你现在进步了,都能想到帮老师打热水了,这就是进步。”杨玉超有点儿蒙蒙地听着老师的话,他想不到做这么一件小事也能被老师猜到并得到表扬,心里头热热的。

“这段时间你天天给我打热水,你长大了,知道关心老师了,回到家也要记得关心关心父母,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不容易,要学着体谅他们。”周建新轻柔的话语,又像小锤一样敲进杨玉超心里了。过了一段时间,杨玉超的母亲找到周建新说,孩子懂事了,在家里不顶撞大人了,也开始帮父母干活了。周建新欣慰极了:又一个“刺头儿”被他捋成了“顺毛驴”。

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学困生,但在周建新看来,学困生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优等生,虽然在学习方面稍稍差一点,动手能力却很强。想让学生成才,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是周建新润物无声的育人宝典。

凡是跟在身边学习的学生,周建新总能找到他们的优点,也能看到他们的困难。优点多加鼓励,困难伸手助力,是他一贯的行事原则。班里有位叫韩程的学生,父亲早逝,家庭困难,每到春节,他都要给韩程家里送去米、面、油,每一个假期,他都不惜费尽周折,联系用工单位给韩程介绍短期工作。韩程上大学后,并不富裕的周建新每年给韩程3000元钱,补贴他的学费。现在,韩程毕业后到印度尼西亚工作,虽然距离远了,但还经常给周建新打来电话,好事就报喜,愁事就倾诉,跟老师聊完,又是阳光灿烂。

周建新究竟为困难学生捐出多少钱,他没有账本,可学生们记得很清楚。李国勇、刘志峰、李守玮等都是他的得意学生,他们说,无论走到哪里,都记着周老师的恩情。

夏日骄阳绽放,黄河尾闾的空气里热情洋溢。

东营市化工学校空调与制冷专业的实训室里,铜管和扩口器在五名十五六岁的学生手中翻舞———夹板夹住铜管后,将夹板穿到龙门架上,顶栓、旋紧,手柄旋转几圈……六七秒或八九秒的工夫,一个个扩好的喇叭口随着“铛”的一声,落入身旁的容器。他们各自基本功练习的记录簿上,又增添了一次熟练。

他们是高一年级的赵怿轩、季昌杰、李树峰和高二年级的张晨旭、尚旭瑞。高一的三名学生刚刚接触专业不久,而高二年级的学长们有的已经参加过市级比赛,尚旭瑞就在全市的空调制冷大赛中取得了二等奖。“有两位和我同年级的同学,他们还获得过省赛的二等奖呢。”尚旭瑞的眼里,满含着羡慕和憧憬。

经过十年发展,周建新在制冷与空调专业构建起参赛队员的成长梯队,优秀选手层出不穷;同时,培养了魏立鹏、王光强、薄一鸣三位中青年教师,为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培养起教师梯队,为专业发展凝聚绵延的力量。

周建新说,匠人匠心,人生一世,守好真正喜欢的那颗心、做好真正喜欢的那件事,足以慰藉初心。

杨玉超的手机里,保存着2020年参加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时完成的作品。“这是用铜管完成的蒸发器,上部分的铜管组成了‘工匠’这两个字。”他展示给师弟们看。

“工匠。”正在练习扩喇叭口的李树峰停下手里的活,看着照片,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有感而发。

“这是大赛向选手们传递的理念,就像老师教导我们的一样:专心做人,匠心做事。”这个19岁的青年向师弟们传授他的行业理念,也像他的老师一样不疾不徐。不知道他的话,能不能也像小锤一样,一下一下地敲到师弟们心里?

“很充实。”谈起自己的为师生涯,周建新的表述简单而内敛。

是啊,像他这样勤于力行的老师,不会多言;像他这样勤于力行的老师,也无须多言———被一张张奖状摞高、一份份荣誉填满、一个个奖项充实的人生履历里,满溢出来的,都是师者情怀!

 

 

(《山东教育》20229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