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育人方式,落实核心素养

发布日期 : 2022-08-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变革育人方式,落实核心素养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新变化

 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第二个修订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于多年的课改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新课标做了多处修订,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学业质量”“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内容,增删了部分课程内容,将九年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三个学段划分为四个学段。2022年版新课标是课程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必将引领全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以下为笔者对于课程标准变化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目标是什么?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增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对学科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把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核心素养的构成

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内涵的一致性:每个学习过数学的人都应当具有的,但又是终极的、永远达不到的。表现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涉及身心发展、知识储备,也涉及经验积累。表达的整体性:既有数学特征,又有教育特征;既表述学科思维,也涉及认知心理。核心素养是课程的DNA。数学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数学是表达与交流的语言,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二)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表现

低学段基于感官,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学段基于概念,更一般、更侧重观念、思想、能力。小学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意识和观念都是对事物的认识。意识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观念是指基于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指基于实践的掌握。(见表1

其中,在初中和小学还有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教什么?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有所调整,综合与实践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跨学科项目学习。

(一)数与代数

增加两个基本事实,传递性:a=bb=ca=c;等式性质:a=ba+c=b+c。强化代数推理。

小学变化:方程、反比例从小学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到“统计与概率”,在“综合与实践”安排负数的认识。增加计数单位(指个数与顺序的计量单位加法模型),总量=各分量之和。

初中增加:理解负数的意义,《九章算术》方程篇,近似计算;了解代数推理;韦达定理由选学调整为必学。

(二)图形与几何

构思图形、设计流程、作图验证的尺规作图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小学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第二学段作给定线段,作以给定线段为边的等边三角形;第三学段将三条边首尾相接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感悟三角形周长。初中加大尺规作图的要求:如通过尺规作图,猜想三角形全等条件。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三)统计与概率

小学变化:由实物分类过渡到数据分类,将百分数移到统计与概率领域。

初中增加: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

(四)强化代数推理

小学强化说理: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发现和提出一些初步的结论;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有逻辑的说理过程;感悟化未知为已知的解决问题策略。

初中: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代数推理。如证明:加上一个正数比原来的数大,感悟有理数加法的本质。通过证明,感悟代数运算中的逻辑。

(五)加强“数学化”教学

从小学数的认识开始,如通过增加计数单位概念、统领数的表达、统领数的运算等方面加强“数学化”教学力度,体现数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让学生通过“研究对象+”(性质、关系、运算等)的学习路径,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感悟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学科观念,逐步学会学习。  

三、教到什么程度?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一)新增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相应学段数学课程学习任务后,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及其表现。学业质量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新增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

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通性通法。题目设置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减少单纯考查技能熟练性的题目。遵循新课标要求,严格依标命题。各领域考査内容所占比例与其在新课标中所占比例大体一致。

四、如何教?促进教育目标落实

课改的核心是“改课”。教学改革是课改的重头戏和主战场。新课标针对具体“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不仅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而且在“教学要求”中汇集了多年数学课程改革的成熟经验和有效的做法。建议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一)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要关注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和各阶段之间的一致性,基于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目标细化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联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探索大单元教学,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三)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多样化和育人功能。

(四)加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提倡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综合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新课标赋予综合与实践具体内容,给出了诸多案例。小学以主题学习为主,初中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每学期至少两次。

新课标加强了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评价的要求更加具体。主题活动评价以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对现实情境与数学表达之间关系的把握,学习活动中操作、思考、交流、创意等方面的表现,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报告等物化成果为依据。项目学习评价以学生对真实情境中问题的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适切性,结果预测的合理性,关注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交流与创意表现,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为依据。

(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利用数学专用软件等教学工具开展数学实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建构。利用技术支持平台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指导学生做好时间管理,规划学习任务,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与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加强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家校协同,建立监控、指导、评价、激励机制,适时交流和开展个性化指导,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如何保障课改顺利进行,新课标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提出了较好的建议。限于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

(作者注:本文参照了史宁中教授讲座中的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山东教育》202278月第28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