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素养导向 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日期 : 2022-08-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坚持素养导向 培育时代新人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山东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左 霞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广大教师掀起了学习课程标准的热潮。对于课程标准,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内容,用心领会课标精神,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贯彻落实课标要求。学习课程标准,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新时代对青少年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理应回应时代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二: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依据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新课标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纲,描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建议和规定考试命题原则。具体来说,基于学科本质及育人价值,提炼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描述了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及其水平,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基于课程目标、依托课程内容,形成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刻画,形成了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原则,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在课程中的有效落实。”总之,核心素养贯穿了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为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键词三:德育一体化
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有效落实了课程目标一体化和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设计要求。课程标准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用总目标和分段目标的方式呈现课程目标,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描述目标,形成了学段间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既避免了学段之间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断层现象,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具体如表1所示。
关键词四:学业质量
课程标准新增加了学业质量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全面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业质量标准通过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做什么的关键特征,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在什么情境条件下,学生能够做什么、完成什么,表现出什么素养。”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同时,学业标准也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用于指导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
此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积极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变革:
一是转变教学观念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因此,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式的教学思路,避免将落实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同时,教师要厘清知识、能力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离开了知识的习得,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价值的培育;能力和价值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过程中铸就的,能力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价值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是教育的落脚点。
二是改进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改变自上而下的告知式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培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中可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将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真实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探究、分享、交流中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的统一;结合教学内容,积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方式,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生成性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做到知情意行统一。
三是探索多元评价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改变“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积极探索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评价,更要突出正确价值导向,坚持以德为先,关注学生的道德践行,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法治观念,增强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学科素养;在评价方式上,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提供多种学习经历,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成果展示、综合活动报告、项目评价、书面测试等多种方法开展学习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是注重学段衔接
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教师要有一体化格局意识,明晰本学段内容在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要熟知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要了解相邻学段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尤其是中间学段要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低一学段学生的水平作为本学段的教学起点,并根据高一学段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常学常新,常思常得,真正用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山东教育》2022年7、8月第28、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