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课标落地 提升“双减”实效
发布日期 : 2022-06-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本刊特约评论员 李 波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从国家层面厘清育人目标、校准改革方向、优化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呈现形式,完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考试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要求,是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再动员、再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教研部门、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共同努力,推进新课标落实落地,提升“双减”实效。
教研部门要跟进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新变化,抓实常态化全员培训指导,通过市级骨干培训、区级重点培训、校级全员培训,详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建议,实现教研员、校长、教师全覆盖。创新培训形式,通过视频直播、线上线下教研等方式,实现优质教研全覆盖。强化培训资源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大资源库。要常态化跟进指导,及时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校新课标实践转化力,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促使学校教育生态、学生学习样态发生根本改变。
学校要优化实践。学校在新课标落实落地过程中,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观念,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做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筹规划,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要认真领会新课标内涵,立足“五育”并举,强化国家课程执行力,加强学段间衔接,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和学科育人目标,以学校课程实践体系建设撬动育人方式变革。育人方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学校中、课堂上。学校要特别注重本次新课标增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建立相应课程研发机制,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开展跨学科教研,建立“共同备课、协商上课”机制,设计“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高质量日常教研,研究制定课程标准分阶段学习和实践专题,引导帮助教师在对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础上,围绕学业质量标准,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学校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关注什么,就把评价尺子放到哪里”,助力教师树立新观念,引导教师走出“教材、考试、分数”小天地。
教师要沉浸体验。教师是课程研发主体,是课堂教学实施者。新课标落地通过课堂承载,通过教师传递实现。教师要从“教”向“育”转变,从教授“基本知识”到探索“实践活动”转变,聚焦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强化学科实践,为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场。教师要不断扩展新视野、提升新思维。要站在前沿看教育;立足教育看学生;站在学生立场寻找新路径。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与新课标精神高度契合,通过课程研发、教学实践、评价探究、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度学习,提升研究力、思考力和执行力,在教育新领地深耕,领会新课标精髓,推动“双减”工作进一步发挥实效。
家长要对话协同。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家长具有知情权、参与权,是新课标落地的重要力量。家长认识和接纳新课标,不能只通过参加会议、听报告,而应该走进新课标,把新课标作为一本“说明书”了解和体验新课标带来的新变化。学校要倾听家长对新课标的看法和建议,了解其疑惑和顾虑。学校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等要形成对话与交流。学校、学生和家庭应就新课标理念和做法达成共识,通力协作,推动新课标落实落地,助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拥抱更加出彩的未来。
(《山东教育》2022年6月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