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职业技能成就听障学生的人生梦想——记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张海燕
发布日期 : 2022-05-0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用职业技能成就听障学生的人生梦想
——记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张海燕
本刊特约通讯员 孙雅玲
张海燕,中共党员,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服装专业课教师,也是深耕特殊教育一线20年的老班主任。她的学生是一群双耳失聪的职专孩子,他们仿佛是折翼的天使,而她就是那个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是济南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为视障、听障儿童和少年提供从学前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张海燕担任中等职业教育学段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和义务教育学段劳动技术教学任务。工作21年来,她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带领学生刻苦钻研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技术,用职业技能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听障孩子的人生梦想。2021年,张海燕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济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讲好教育故事,做听障学生的知心人
听力障碍,限制了这些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张海燕回想起2002年9月刚刚踏上特殊教育中心的班主任岗位时,她自认为很得体地向学生讲授着中职学生的应知应会,没想到,这仿佛只是她一个人的“表演”———学生们全程没有任何回应,他们只是冷冷地打量着她,仿佛她讲的课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这难道是他们给我的下马威吗?还是习惯性地躲避、不屑或者抗拒?”张海燕既生气又着急:“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假如我被关在他们的心门之外,我该如何影响他们?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呢?”回到办公室,张海燕的心里五味杂陈,忍不住趴在办公桌上哭了。一个女生跑进来,关切地摇晃着张海燕的肩膀:“老师,您为什么哭?您讲的那些,我们是真的不太懂什么意思……”因为着急,这女生的手语有些慌乱。看着这位女生疑惑却充满关切的眼神,张海燕陷入了沉思:虽然他们听力缺失,但他们同样有着热血的青春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啊!学生们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理解力有限,那我就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耐心,一定要走进他们的心里去!
张海燕发现,学生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她的出身,她的学业,她的家庭,她的爱情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张海燕常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们讲自己的故事。故事里有欢乐,也有哀愁。一双双真诚的眼睛热切地与她对视,还不时地提出小疑问。有时候,讲到难过处,学生们也跟着她流下泪水。她告诉学生们:“就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成长路上,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挫折。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啊,你们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节那天,张海燕收到一张纸条:“亲爱的张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悄悄地告诉您,您可真像我的姐姐!您就是我的太阳,永远都是!”满满的幸福感涌上心头,那时那刻,张海燕清晰地感觉到心与心的呼应。学生们点点滴滴的进步,让她想起汪国真的那句诗:“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尝到了讲故事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甜头,张海燕备受鼓舞。她把自己最喜欢的藏书都搬进了教室的书架上。每天午间,她和学生们促膝而谈。她给学生们讲林清玄笔下各类小人物的故事,启发学生们要用最大的善意去对待整个世界;她给学生们讲每天能看到洛杉矶4点钟太阳的NBA篮球运动员科比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只有靠勤勉才能成就自己;她给学生们讲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生命舞者廖智,告诉他们要在受挫时选择坚强;她给学生们讲抗疫英雄钟南山的故事,勉励他们要有社会担当;她给学生们讲朱彦夫讲张海迪,学生们渐渐懂得,残障,只能限制他们的一部分生理机能,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他们同样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就这样,张海燕精心选择教育故事,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学生,学生们听得明白、悟得深刻,收到了神奇的教育效果。
由于听力丧失,听障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相比健全学生是偏低的。社交能力也是他们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的步伐。张海燕又尝试着实施社交故事教育法。她精心设计社交情境,从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出发,多方收集学生资料,依据学生生理特点、能力、兴趣,用心撰写社交故事的细节。她注重使用正向积极的语言、选择适合的手语,从而正确表达主题意思,并根据教育实践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常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一件社交小事,张海燕却需要用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构思和编写成完整、恰当的社交故事教案。然而,也正是因为她一丝不苟、不轻言放弃,才促成了学生们一点一滴的成长和进步。
有一年在秋季开学初的常规体检中,张海燕被告知甲状腺有结节须立刻手术。她央求医生:“能不能等到寒假再做?”医生生气了:“什么工作比你的身体还重要?”当医生得知她是一群即将毕业实习的聋哑学生的班主任时,沉默了一会后提笔在星期天为她加了一台手术:“手术不能拖!周末做吧,能少耽误你一天上班的时间。”实习前的学生容易浮躁,张海燕心里挂着学生们。周五下班前交代好工作,她故作轻松地跟学生们说:“大家关注一下QQ哈,我会在群里给你们实时播报最新情况。看我怎样击垮病患,看我怎样满血复活……”“哈哈,大家都精神点儿,这个故事里可是都有你们各位哈。这几天你们好好表现,等我将来讲给你们学弟学妹的时候,可是准备好了要表扬你们啊……”
在张海燕的“播报”中,他们共同经历了这个正在进行中的“故事”。手术后一周,张海燕便回校上班了。大家都劝她回家多休息几天,她笑着说:“放心吧,回到我自己的战壕里,我恢复得更快!”有了共同经历的故事,学生仿佛忽然间长大了,他们默默地做好所有的分内工作,尽可能地心疼她、体贴她。张海燕感觉自己收获了作为教育者最幸福的状态———她深深地爱着她的学生,她的学生也深深地爱着她。
实施个性化教育,做听障学生的引路人
“一生一案”个性化教育是济南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提倡的教育教学模式。张海燕深谙其对听障教育的重要性。
听障学生的听力损伤程度不同,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不一样,智力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也参差不齐,个性差异非常大。张海燕用心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势,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张扬这种优势,对他们进行缺陷补偿,让其在“扬长”中走向成长和成才之路。
每接手一个新班,张海燕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后,就会着手设立分层目标,根据不同情况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张海燕的“一生一案”,既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也注重缺陷补偿;既注重落实智育课程,也注重德育课程,同时注重推进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课程;教育教学方式多趋向生活化、游戏化、项目化,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体验性、操作式教育教学活动;注重个性化教育质量评估,为每个听障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用心记录他们的成长“印记”。一天天,一遍遍,不断地指导、鼓励、反思、修正、再对照、再修正,在潜移默化间将德育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帮助他们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一个多重残疾的学生所要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学生小刘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学生,上课要么捣乱要么打瞌睡;做作业丢三落四;前天刚撞了这个同学,昨天又推那个同学一把;一不高兴就拍桌子摔板凳,向老师告他状的学生天天有。通过家访,张海燕了解到,村子里的人都叫他“丑八怪哑巴”。张海燕感觉到,深深的自卑感埋在小刘的内心深处,在学校里表现出的“逆反”和“我行我素”,其实是他塑成的保护自己的“壳”。
经过留心观察,张海燕发现小刘的课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发完新书后,他给每一本书都包上了书皮,并把书码放得整整齐齐。对啊,做事认真仔细就是他的闪光点!张海燕写了一张大大的红色聘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任命他为班里的“安全委员”,请他负责每天检查水、电、门、窗是否关好,统计一下公物有无损坏……两个月下来,小刘把班级安全工作管理得井然有序,他自己也在课上课下文明守纪,再也不和同学打架了。
学生小李不仅没有残余听力、不会口语,还有轻度抑郁症。刚入校的小李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父母的过于娇惯使他越发骄纵,而且自理能力差,生活学习一团糟。张海燕借助QQ、微信、书信、学习平台等多种渠道与他进行沟通……在张海燕的不断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打开小李心门的“钥匙”。小李在学习生活中屡战屡败,仿佛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他太需要成功的体验了。张海燕为小李量身定制了《成长指导手册》,涵盖了各项制度、法规,学习与生活诀窍,生涯规划等,手把手地引领他通过学会一件件具体的事来获得自信。张海燕还尝试着为他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回答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问题;帮老师分发物品;找任课老师转述班主任的建议……常人看似简单的任务,对于小李却需要手把手地教———把任务分解,详细地在纸条上写好流程,初始任务是一个流程一张纸条,慢慢发展到一张纸条完成全部流程,直至能摆脱纸条完成任务。看似简单的任务,多重残疾的他往往会跑好多趟,看着他来来回回跑“冤枉路”的时候,张海燕强忍着不去帮他,一次次地劝自己:别着急,慢慢来,慢慢来!让张海燕感到欣慰的是,小李完成任务越来越顺利,也渐渐找回了自信。随后,张海燕又针对他的残疾特点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指导他结合专业进行自我评估,正视自己的残疾,科学规划未来。通过不懈努力,在两年后的第十二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中,小李和健全中职学生同台竞技,获得了山东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看着他由此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小李的家长含着泪说:“张老师,您就是我们全家的恩人!遇到您,是孩子一辈子的幸运……”
是的,每帮助一个残疾学生成长和成才,就是挽救了这个学生身后的一个家庭。一股神圣的自豪感、幸福感每每涌上她的心头。
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以缺少爱,对这群听障学生来说更是不能缺少智慧之爱。张海燕敏锐地发现,班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平时住校,自己掌管自己的财物支出。大部分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对学生备感亏欠,于是常常用金钱弥补缺失的亲情,给学生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学生有了钱,就产生了与同学攀比的心理,有的盲目购物,有的去网吧玩游戏……一些学生把钱花光了就向同学借钱,借了还,还了借,形成恶性循环。张海燕为此一对一地设计了系列理财教育活动———在异乡的一天、让小鬼试当家、体验挣钱的艰辛、开设“理财讲堂”、诵读《弟子规》等。她还双管齐下———一手指导家长,一手教育学生,和家长一起,共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理财的习惯,学会感恩和回报。张海燕还借助亲子读书会、亲子社会实践、一起学手语等活动,引导家长主动深入了解孩子的校内外生活,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其中,他们的理财教育活动被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报道。
言传身教,做听障学生的传道人
教育,是为了引领,是为了寻觅,是为了和学生们在思辨笃行中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人们常说:谁的孩子像谁,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听障学生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张海燕从小处、从细处着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身体力行。每天早上头顶星星出门,每天晚上披着月华回家,张海燕的言传身教,化作学生无声世界里最有力的回响。
21年来,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这方热土,张海燕和听障学生们共同追梦,从一个对特教懵懂无知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她先后被评为济南市“杰出技术能手”、济南市“最美中职班主任”、济南市“立德树人双领军团队”人选、济南市教育宣传先进个人、济南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获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等国家、省、市级奖励近30项。她还兼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全国纺织服装教指委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裁判、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专家等。她的教学成果连续5年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获省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一等奖;10余篇德育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她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如何转变职业教育听障孩子的就业观念》《中职听障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圆满结题。张海燕的教改成果课例、微课在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公开展示;教改成果被评为济南市智慧教育应用典型案例,面向济南市展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班主任张海燕老师这么努力这么优秀,学生们也毫不逊色,他们积极乐观、阳光自信;他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他们比学赶超,扎实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苑宪闯、张玉美在济南市第三、四届残疾人技能大赛服装裁剪项目比赛中均获第1名;学生刘丽萍、姚金在济南市第四届残疾人技能大赛蜡染项目比赛中分获第一、二名;学生裴扬获第十二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一等奖……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的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在企业中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有的自强自立、自主创业,凭借一技之长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言传身教,共同成长。张海燕说,她很享受师生相互成全的这个过程,她很享受特殊教育这份职业,她要永远做听障学生成长路上的传道人。
教研赋能,助力听障学生的成才梦
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已经毕业的听障学生给张海燕来信诉说自己的苦恼:“老师,我不想干坏事,但是我得吃饭,我要养活自己……”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听障学生虽然毕业了,但社会适应能力相比健全人还是有差距,社会上还是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如何培养听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张海燕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为听障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为他们回归社会赋能,要帮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张海燕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第一个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在她身上既有美术生所具有的细腻情感和耐心,又有理科生的条理性、执行力。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听障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创立于1988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代又一代特教人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听障学生,让他们通过学习服装专业技能自食其力、成人成才。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服装人才培养机制自身的发展,服装产业将从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型转换。《“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听障服装专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能力不规范的从业人员已不能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如何完善听障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构建适合听障学生的服装教学体系,使听障服装专业毕业生能契合服装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张海燕深感责任重大。
在校长嵇晓婴的大力支持下,张海燕带领团队制定了《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服装课程标准》《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听障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他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听障服装专业人才为宗旨,探索和完善听障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构建适合听障学生的服装教学体系。他们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立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要求,创立了与新时代服装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听障服装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多年的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缺少一套真正适合听障学生学习的服装专业教材。张海燕带领她的团队,结合听障学生学习特点,根据新课改对地方课程的要求开始编写校本教材。在学校“提高教师自身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突出校本教研特色”理念的指引下,她们研究开发了《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作工艺》《服装设计》3本校本教材。这些研究成果,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成为进一步提高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可贵资源。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这是张海燕最喜欢的一句话。工作21年来,张海燕带领团队教师针对学生的一系列痛点问题,开展了国家、省、市级课题《如何转变职业教育听障孩子的就业观念》《中职听障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听障职业教育技能型服装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听障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聋校劳动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的研究。他们引导学生们学会分析自身发展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帮助学生们结合专业进行自我评估,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找到准确定位,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转变就业观念,自信地规划未来。她和团队伙伴们积极探索、实践“学—做—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强化服装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服装专业开设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和服装制作3个方向,3个方向交叉融合,成立3个专业群,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做”强化服装专业实践能力养成,以企业真实项目的“做”为出发点,校企联动。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岗位实践,以项目为依托,实现“做”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得到全面提高。以“创”强化服装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养成。
在担任义务教育学段劳动技术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张海燕发现,很多听障学生缺乏劳动意识与劳动知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家庭和社会脱节问题比较明显。而各学段学生年龄跨度大,学情又复杂。12年的课程,怎样才能有效地串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听障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连续性发展?善于钻研的她就把12年课程学习历程整体上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小学低年龄段开设生活指导课学习生活自理;小学中年龄段开设劳动技术课培养劳动意识(启蒙、渗透);小学高年龄段开设劳动技术课了解职业特点(理论普及);初中开设劳动技术课和学校课程进行职业体验(模拟、筛选);中职开设专业技术课、学校课程和选修课程提升实务实践能力(项目、实战)。张海燕申报了济南市“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聋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她带领课题组教师一起从职业技能启蒙开始,逐步对听障学生开展渗透、模拟、实战……
学校提出的构建听障服装人才体系的教学探索和“12年一贯、校企联动、德技并修”听障服装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省、市领导、专家,兄弟学校的高度赞扬,成果多次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向全国特教同仁作典型发言,对全国听障服装专业教学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1年,她陪伴听障学生们走过的那些或深或浅的脚印,收获的那些或浓或淡的幸福,再多文字也书写不完。每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课,张海燕都会把这段话送给学生们做毕业礼物:“我们和别人并没有太多不同,我们不但要努力回归主流社会,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回报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培养。虽然不能放声高歌,但依然可以用力为自己鼓掌!”
常常有人问张海燕,为什么你能在特教坚守这么多年。“因为热爱啊,我爱这群孩子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我已经并将继续用实践证明,通过我的努力,残疾孩子也可以残而有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和健全人一样活得有尊严有价值!”这就是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张海燕———一名大爱无言的特教人的心声。
(《山东教育》2022年5月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