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全科覆盖模式

发布日期 : 2022-03-0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兰陵县第九中学   杨祥瑞

近年来,临沂市兰陵县第九中学围绕各级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政策要求,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理解力为重点,在各学科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现了“3+2+N”全科覆盖,形成了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一、以音乐学科为先导,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兰陵九中首先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兰陵九中在充分调研学情和做好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从在全校推广简单易学的传统乐器山东快板入手,培养学校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山东快板”是极具山东省地域特色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以其“短、明、快”的艺术特点和通俗易懂的说唱内容,深受群众喜爱。学校采取课上学专项授课和定时训练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山东快板”,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专项授课”就是音乐教师每周每班拿出1/2的课堂时间教授山东快板的演奏和说唱知识、技巧,学校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的课间安排15分钟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定时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实现了全校学生人人会打山东快板的目标。20216月,兰陵九中学生表演的山东快板《防溺水歌》,先后发表在《兰陵教育通讯》、临沂市教育局网站上,并被山东大众网等媒体转载。

二、全学科推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一)诵读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诵读国学经典是语文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兰陵九中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固定了各年级的诵读内容,教师则通过日常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诵读计划安排上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分阶段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中庸》《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每个学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附加15首课外古诗词。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从中吸取圣贤的智慧和力量,让经典在学生的心里扎根,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让学生在诗词歌赋里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在神话传说中领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汉字书法的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四书五经中学习古圣先贤的责任与担当,以此达到润化心灵、陶冶情操、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传承数学文化,坚定民族自信。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在中国古代,数学叫作算术,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称为“数”。学校在数学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师不能全面理解编者意图,往往只是单纯教授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而忽略了教材中传统文化部分的学习。兰陵九中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勾股定理中领略古代数学的智慧,在乘法口诀中了解中国算术的奥秘,在圆周率中体会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在三角形中学习古代数学家的思想光芒。另一方面是开发了校本课程《七巧板》。小学低年级学习《传统七巧板》,其他年级学习《现代智力七巧板》,使学生在游戏中实现视觉分辨、认智技巧、手眼协调的教育目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弘扬传统美德,厚植家国情怀。兰陵九中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传统美德故事,在校本课程中呈现相关格言、典故、民俗、文物的图片等具体内容,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爱国明理、恪守诚信、孝老爱亲、严于律己、敢于担当、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校本课程围绕“爱国、诚信、友善、法制、孝道、励志”六个主题,精选了36篇经典的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从小就在心灵深处播种下诚信爱国的种子。在教学实践中,兰陵九中把开展感恩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每学年上半学期都要组织学校师生、家长开展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心怀感恩、胸怀祖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传承节气民俗,增强文化认同。“二十四节气”被国外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初中地理和小学科学学科,学校把二十四节气和鲁南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搬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历法的神奇久远和民俗文化的厚重古朴,使学生认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其他,在天文方面,教师介绍了我国古人对二十八星宿以及彗星的记载;在气候部分,教师通过很多民间谚语介绍了古人对自然气候的观察和经验认识,如“瑞雪兆丰年”“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等等;在地理部分,通过介绍地动仪及其原理,帮助学生体会我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五)双语对照阅读,感悟汉语魅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那些语言工巧的诗词、成语和寓言故事、文学典故等往往令人拍案叫绝,翻译成其他国家的文字却大多失去了韵味。英语学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主要是通过汉英对译的方式阅读寓言和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感悟汉语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准、简约、巧妙,认识汉字的形体美、音律美、意境美,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内容选择上,校本课程按年级选材,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每个年级设计8篇作品,每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并有完整的译文;在教法上教师主要通过“故事表演法”来组织学生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味汉字之美;在编写意图上,既重视学生的诵读、感悟和积累,又引导学生与时代互动、与世界互动、与实践互动,使学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和吸收西方文化。

(六)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武术,最终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坚贞不屈、吃苦耐劳的武术精神得到弘扬,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体育学科,校本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把九个年级分为四个水平阶段,每个水平段都有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一、二年级的主要内容是:武术启蒙文化、武术操、基本功、伏羲版五步拳。三、四年级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武术基本功,培养武术风格,学习初级长拳、少年拳第二套。五、六年级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武术风格,学习太极拳基本功、十二式简化太极拳。七、八、九年级主要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和易筋经。通过学习中华武术,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明礼修德,完善自我,修身养性。

(七)传承古典音乐,树立文化自信。在音乐学科,主要是通过学习、传承中国古典音乐,使学生在古典音乐的欣赏与传承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在课程设置上,精心选取了180首中国古典名曲,分别安排在一至九年级各学期,每个学期10首;在教学方式上,以分年级聆听欣赏为主,要求学生达到“三会”:会听,知道乐曲演奏是用的什么乐器;会写,听到音乐能够写出乐曲的名称和作者;会说,能够简要叙述乐曲的基本内容,从而在学生心里播下古典音乐的种子。同时,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经典曲目进行介绍讲解,按计划每周欣赏一首传统音乐。学生每天早晨、中午入校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都能欣赏到古典音乐,形成全天候多时段的音乐熏陶。

(八)鉴赏绘画艺术,激发爱国情怀。在美术学科,主要是通过鉴赏古典绘画艺术,在传统美术教学中融入欣赏中国古典名画的元素,通过聆听名画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程设计上,每学期欣赏10幅作品,九年可以欣赏180幅古典名画。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师开发了校本课程《中国古典名画欣赏》,分年级、分层次组织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美术组教师提出了学生欣赏中国古典名画必须掌握的“三要素”:作品名称、作者、作品故事与技法。学期末教师将学生学习古典名画的情况纳入成绩考核,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成立了国画、衍纸、书法等社团,让美术的元素在学生的手中呈现,让学生通过灵巧的双手创造美、感受美、展现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民族优秀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三、完善评价机制,推动校本课程扎实有效开展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校本课程扎实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将校本课程实施情况作为考核教职工工作业绩和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职工的工作量化考核和学生学期末的考查范围。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考查主要采取谈话法、表演法、问卷法、展示法、提问法、实践法、比赛法等,实行等级式评价,以鼓励为主,重在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还通过评选星级国学小达人、武术之星和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英语素养展示大赛、硬笔书法比赛等方式推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水平。

在全校全学科推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以来,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教职工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状态也得到明显提升,全校上下形成了教师“爱岗敬业、谦恭有礼”,学生“文明谦和、活泼向上”的良好氛围。

 

 

(《山东教育》2022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