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脉脉洗尘埃

发布日期 : 2022-03-0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烟台市长岛一中   肖慧琴

社会上曾对教师有一个尊称,叫“读书人”,老师天天与书打交道,教学生学知识。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扪心自问:真正读过多少书?除了教科书外,读过多少关于文化、历史、文学、社会方面的“真正”的书?

经常听到有老师说: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哪有空读书?言外之意,读书是教学工作的边角料,甚至是不务正业。那么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忙什么“正业”呢?忙着备课,教材教参标标画画;忙着出题,各类复习资料、各种网站,拼拼凑凑;忙着改作业,一二三四、ABCD;忙着传授应试技巧,“切记”“不要”“一定”“必须”;忙着“优质课”,环节、台词、板书、设计,互动高潮不要忘记;忙着评模晋级,各项评议考试成绩,论文课题考核等级……

的确很忙,忙于应付,忙于生存,忙于名利,忙于成为一个教书匠。唯独忘了最重要的身份———“读书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连教科书也学不好。”这句话换几个字也完全成立:如果语文教师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连教科书也教不好。

做一个语文教师而不爱读书,便脱离不了俗气匠气,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以教语文为职业的教书匠,所教的“语文”也只是“伪语文”,误人子弟。

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脱离俗气匠气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朱永新《读书与教师成长》),而要洗去功利的尘埃,脱离俗气匠气铜臭气,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读真正的书。

腹有诗书,才有底气。俗语有“财大气粗”,说的就是底气,只不过这是暴发户的底气。读书养的是心灵的底气、精神的底气。优秀的书籍是清澈深邃的万亩方塘,字里行间映射着历史天空的风云变幻,徘徊着现实生活的天光云影,蕴藏着心灵世界最本真的情感,沉淀着天地自然最伟大的智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对于这方人类精神的风水宝地,我们拥有毋庸置疑的优先占有权、自由开发权和长期居住权。当人们知道中国有部小说叫《红楼梦》,《红楼梦》里有个爱哭的女孩林黛玉时,我们已经懂得了黛玉之泪的象征意义,品味了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中浸透的人生况味;当人们知道中国有个文人叫苏东坡,苏东坡发明了一道名菜叫东坡肉时,我们已经和他一起经历了宦海浮沉,品尝了世态炎凉,咀嚼了寂寞孤独,珍藏了清风明月;当人们知道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穷愁潦倒、蓬头垢面、言行怪诞时,我们已经看到了他蓬头垢面下掩藏的思想光辉,理解了他怪诞言行中蕴含的伟大真理,参悟了他“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的人生哲理;当人们对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不知所云时,我们已经被他那朴实而深挚的情感所打动,明白了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道最深刻的烙印是怎么打上去的,明白了一个人的物质世界可以极端贫穷,但精神世界却可以无限丰富。  

正是这丰富的精神世界构筑了我们人生中的“秘密花园”,就像苏东坡的赤壁、徐志摩的康桥、沈从文的边城、史铁生的地坛、刘亮程的黄沙梁,它让贫困的生活诗意盎然,给风雨人生播撒阳光,为残疾的躯体插上双翼,使沉重的肉身翩然高举。

我们因此有了“底气”。

有了这样的底气,你就会像那静水深流,波澜不惊;有了这样的底气,你就会像史铁生心中的那棵古柏,阴晴雨雪都改变不了从容淡定的风度;有了这样的底气,你就会像那成熟的稻穗,谦逊地低头沉思,而不像狗尾巴草摇头晃脑地炫耀无知和肤浅。当你带着这“底气”来备课时,就不必因为没有教参而六神无主,你可以直接和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感悟;当你带着这“底气”去上课时,也不必因忘带教案而手忙脚乱,因为文本已融入你的心灵和思想。读《离骚》你就是屈原,赏《赤壁赋》你就是苏东坡;品《我与地坛》你就是史铁生,你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自由观赏的最佳向导。即使是应试做题,评讲试卷,有了这“底气”,你也不必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而无所适从。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在思想学术的制高点,应试还不是雕虫小技?

腹有诗书,做人才有底蕴,做事才有底气,才能面对目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种教学模式而不迷失方向,才能面对所有文本都能“横看成岭侧成峰”。              

腹有诗书,才能有雅趣逸情,逍遥于世俗名利之上,遨游于自由纯净的精神王国之中。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林和靖梅妻鹤子终其一生;海子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苏格拉底只求亚历山大大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这些文人雅士都有精神的洁癖,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美与丑的选择上,他们做得很绝。

腹有诗书,才能有思想敢质疑敢担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每一部中外优秀典籍,几乎都在与有着独立思想、卓尔不群的灵魂对话。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有见识、讲真话、敢担当,像屈原那样发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像鲁迅那样担当,“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敢讲真话,戳破世俗的谎言假象。

雅与俗相对。俗离现实很近,离理想很远;离物质很近,离精神很远;离时尚很近,离自然很远;离喧嚣很近,离宁静很远。在牧羊人的眼里,情人节的玫瑰只是饲料;在猎人眼里,珍稀的藏羚羊通通是猎物;在地产开发商眼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不过是普通的拆迁户。那么,在我们语文教师的眼里,是不是一篇篇美文都是出题的材料,一个个可爱的学生都是我们养家糊口、发家致富乃至扬名立万的工具?

当然,人生在世,孰能免俗?但我们不能让心灵空间被柴米油盐功名利禄挤占得满满的,是不是还要留下些许空间,安放一点月光竹影蝉鸣蛙唱?

做一个语文教师,就要与书香为伴,以读书为趣,面对名利的诱惑,便有足够的定力使自己“不羡”和“莫取”,保持着内心的特立独行与清风明月。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用高雅纯净的文化清泉滋养学生,引领他们脱离浮华的时尚和低俗的喧嚣,走向健康纯净的精神高地。

读书塑造人的思想和个性,有思想有个性就不甘人云亦云,说现成的话,走现成的路,屈从于权威,屈从于高考,屈从于考试分数,屈从于量化考评,那样只能做一个可怜的教书匠了。我们整天说忙,忙于应试,忙于出题、猜题、改题,来不及思考,更拒绝创新,荒芜了大脑,磨钝了锐气,磨光了棱角。王栋生老师说:学校教育最可怕的是什么?是一群没有思想的教师在辛勤忙碌地劳作。

总之,选择了做语文教师,就注定要与书结伴而行;而书香会洗去我们身上的俗气匠气,让我们成为有底蕴有情趣有思想有个性有大气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山东教育》2022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