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教育情怀——记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枣庄一中教师魏艳
发布日期 : 2020-06-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永不褪色的教育情怀
——记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枣庄一中教师魏艳
本刊特约通讯员 胡乐彪
心怀大爱,情系西部,不畏生死、不计报酬援藏援疆;至善至纯,扶老携幼,独自承担家庭重负,默默支持丈夫的国防事业;乐教勤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真情挚爱点燃每一名学生。大爱无疆献春华,红烛闪闪铸师魂,她用爱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最美的青春之歌。
她,就是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枣庄一中语文教师魏艳。
初见魏艳,她略显羞涩拘谨,很难将她和她的传奇经历联系在一起。不过,在简单交流一会儿后,魏艳终于放开,她那特有的高嗓门和爽朗的笑声感染了记者,气氛也一下轻松活跃起来。
从小立志 努力拼搏
1982年,魏艳出生在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的一户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魏艳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看到父母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年换来的却是微薄的收入,甚至有时候连一年的口粮还不够,魏艳常常想:“怎样才能改变命运?”
7岁那年,小魏艳上学了。从此,她的人生路上又多了老师的一份陪伴。
“看到老师拿着书本穿梭在教室内外,自己那时总觉得老师无所不能,对老师崇拜极了。所以,老师走到哪里我的眼神就跟到哪里。” 魏艳回忆说,最难忘记的是自己喜欢当“小老师”的样子。每当老师叫她去黑板领读时,她都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尽量做得完美。
从那时起,长大后也要当一名老师的理想,“种”在小魏艳的心田。因为,是老师给她打开了一扇窗,一扇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的窗。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重男轻女现象还比较严重。“女孩子培养出来也没用,以后嫁出去了总归是人家的人。”那时的人们常常这样说。
不过,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封建思想在魏艳的父母身上并不根深蒂固。为供应魏艳姐弟几个上学,她的父母种了很多蔬菜,天天有干不完的活,特别是秋天收芸豆的时候,常常累得话都不想说。
魏艳在家排行老大,从小就懂事的她,早早地起床帮父母收完菜,然后再去上学,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做到了上学干农活两不耽误。
“我能上学,而且能一直读到大学,真的非常感谢父母。”魏艳说,家里除了种地种菜,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收入。而她和弟弟妹妹的学费,也全靠每年养一群鹅,到秋天卖了再交学费。
夏天的无数个早晨,天刚蒙蒙亮时,魏艳就拿着书本,赶着一群鹅到家后的园子去放鹅。当鹅低着头、唰唰地吃青草时,她就坐在园子的青石上,打开课本大声地背课文或数学公式。
去园子里放鹅,魏艳经常能见到本村的一位老人。老人鼓励魏艳:“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咱们村能有一个大学生,那一定是你。”
魏艳也暗下决心,无论怎样都要上大学,要上大学改变命运,要上大学实现教师梦。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2000年,魏艳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并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师范类专业。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就成了你……”
魏艳说,她很喜欢这首歌。因为,歌词道出了她的心声。
九死一生 赴藏实习
大漠戈壁、雪域高原、草原胡杨,这些对西域风情的描述,都曾让魏艳一度着迷。
上大学期间,魏艳穿梭于图书馆,借用文字、图片来感受西部的辽阔、粗犷、淳厚、贫穷……当看到一群带着高原红的孩子,站在泥巴垒成且已是危房的校舍旁边时;当看到一位老人,赶着一群羊,望着那一抹还未落定的尘埃时,魏艳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有一次,图片上一个蓬头垢面的藏族孩子,深深地吸引了魏艳。
“你不知道,他的眼神有多清澈、多干净!”谈起当年看到照片的感受,魏艳略显激动地说,“突然之间一种酸楚涌上心头,我在想他们的眼中,也许只有大山,山的那一边也还是山。”
也许是自己生长在农村,了解农民疾苦,更经历过贫困和上学的不易,魏艳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许是她爱好中文,小说看得多了,总有一种济天下苍生的英雄情结和浪漫情怀。
魏艳说,以前西部对她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充满了神秘和诱惑。通过读书、看报,才知道同样生活在一个国家,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东西部却有着如此大的差距。
“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改变一些东西。”魏艳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前夕,她便产生了一种去西部的强烈愿望,感觉那里才是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
2004年7月,为了寻求心灵深处的那份渴望和向往,魏艳踏上了去西藏阿里地区中学实习的征程。
从济南出发到乌鲁木齐,再转车去叶城,再从叶城辗转到阿里,这一个单程就历时接近10天。第一次赴藏,魏艳便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一路险象环生,真可谓九死一生。
从新疆叶城到阿里,新藏线219国道是必经之路。作为世界上最艰险的公路之一,新藏公路北起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重镇新疆叶城,南抵西藏阿里地区及边疆城镇普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一天之内要从海拔数百米的新疆地段上升到5000余米的麻扎达坂路段,路途中要穿越逾千公里的冰冻层和十几座冰达坂以及数十道冰河险滩。全线多为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和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很多路段数百公里都是无人区。
“行车新藏线,不亚蜀道难。库地大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湾;界山达坂弯,伸手可摸天……”这段顺口溜,便是新藏线艰险的真实写照。
到新疆叶城后,由于当时遭遇了暴雪天气,去往阿里的班车“藏羚羊”已经停运。没办法,魏艳只得在叶城暂住下来。三天后,魏艳好不容易联系上地方的油库,搭乘上了去阿里送油的油罐车。
魏艳说,当时她背了个氧气袋,买了两盒葡萄糖跟着司机走了。随着海拔的增高,高原反应使她越来越难受,一下子由原来的兴奋变成了恐惧。由于严重缺氧,魏艳头痛欲裂,恶心呕吐,茶水不能进,只能喝葡萄糖补充能量。
这时天气突变,大雪骤降。路上车队行驶的全是盘山路,因为地面有雪,路更滑了。透过车窗往外看,车下面全是悬崖,只要掉进去基本无生还的希望。更糟糕的是,漫山遍野的雪,眼前白茫茫一片,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司机和魏艳出现了雪盲症,车辆每挪一点都十分危险。
“就在我们小心翼翼行进时,没想到前面一辆油罐车,一不小心滑进了斜坡,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车翻滚了好几个跟头。不过,幸运的是,过了一会儿司机从车里爬出来了,满头满脸全是血,但是没有生命危险。我们把司机扶上了另一辆油罐车,带到阿里去救治。”说到这里,记者发现魏艳的身体在不停地颤抖。
稍停一会儿,魏艳又继续说道,由于去阿里的前两天得了感冒,那时她突然间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自己会不会死在这里?
“其实没来之前,我就专门查阅过资料,了解到在高原地区感冒会有生命危险的。”魏艳回忆说。
屋漏偏遇连阴雨。走着走着,魏艳搭乘的油罐车发生了故障,而且与前面的油罐车失散。零下四五十度的气温,滴水成冰;一望无际的冰天雪地里,往来无一人,让人惊悚。
“赶紧下来修车,修不好,我们都得冻死在这里!”司机朝魏艳大吼一声,马上行动起来。魏艳也赶紧下车帮忙拿工具。寒风夹着雪花呼啸,打在他们脸上如刀割一般,站都站不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魏艳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惧,禁不住哭起来。急促的呼吸声和哽咽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中。嘴里呼出的温热气体,形成一片片模糊的水汽,也在山谷中瞬间消散凝结,她感到生命的元气正在一点点消失……
“别害怕,我一定把你带出去!”听到她急促的呼吸和哭声,司机大声安慰着。
“我一定要出去!我怎么能就这样悄无声息死掉呢?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活着,我要活着……快点好吧,快点修好……”魏艳在不断地自我安慰,不停地祈祷。终于,汽车奇迹般地修好了。
“司机说修好的时候,我一把把他从车底拽了出来。他整个身体都冻僵了,真不知道自己当时哪里来的力量。”魏艳心有余悸地说,那时她虽然带着两副手套,但是手也被冻直了,脚也麻木了。后来,坐在车里吹着暖风暖过来的时候,那才叫钻心的疼。
因为路况太差,一路上油罐车四次爆胎。经过五天五夜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平安到达阿里。
“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的人,五天五夜不睡觉。”司机师傅对魏艳说道。
“我不敢睡,因为我听说有人得感冒直接睡过去的,我怕自己睡着了就永远不再醒来。还有就是到处是悬崖,我害怕翻车,害怕自己在睡梦中一下子就没了!”说到动情处,魏艳泣不成声,“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种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那种刻骨铭心的冷!”
来到阿里以后,魏艳被安排到阿里地区中学。在身体因缺氧仍有各种不适的情况下,她坚持着给藏族孩子上课,开始了一年的实习生活。
援疆支教 热心公益
2005年大学毕业前夕,在同学们或忙于考研,或找工作的时候,魏艳不顾父母的反对和师长的规劝,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又一次选择了西部。
为使体检能够顺利过关,每天晚自习后,魏艳都要围着运动场跑步、做仰卧起坐。通过不懈努力,她终于光荣地成为一名援疆志愿者。
7月26日,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魏艳带着亲人们的嘱托和理解,来到了新疆伊犁霍城这个边塞小城,开始了义务支教两年的生活。
碧蓝的赛里木湖、一望无际的那拉提大草原、充满神秘色彩的惠远古城、新兴崛起的霍尔果斯口岸、热情淳朴的少数民族,还有那别样的异域文化、民族风情、淳朴的民风,以及好吃的羊肉串、好喝的格瓦斯、香醇的奶茶……初到霍城,魏艳感受到是充满魔力的异域风情。但当兴奋和新奇告一段落后,另一种情感便猛烈来袭:想家!
“平时还好,一到周末我就特别想家,尤其是在下雪的时候。空荡荡的校园里,就剩下我一个人在这漫天飞舞的雪天里,漫无目的地游荡……”谈起那一段感受,魏艳语气低沉。
“我们虽然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但大家都是好朋友。只有相互帮助,才能生活得更好。”就在魏艳倍感思乡之苦时,一位学生家长热情地将她请到家中做客,并对魏艳说了这番令她终生难忘的话。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帮助这里的人吗?‘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不就是我们的志愿口号吗?”于是,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魏艳把空闲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公益活动上。
在新疆,魏艳先后多次到惠远古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到水定镇社区开展献爱心活动,走进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为父母赴京求医的初中生做监护人,并组织为做肝移植手术的老师义演捐款……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从自己的生活费用中节省出1200元,资助两名家庭困难学生。
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工作繁忙,支教两年中,魏艳仅回家一次。那次回来,魏艳先从霍城坐2个小时的大巴到伊宁,再坐一夜的客车到乌鲁木齐(那时,伊宁到乌鲁木齐还没通高铁),然后坐5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枣庄,最后坐2个小时的客车才到了家。
“回家耗时长不说,中间的多次辗转很是麻烦。特别是路经悬崖峭壁的时候,看着前车灯穿过深不可测的悬崖,照在对面的崖壁上,闪出两个模糊的光圈,周围却漆黑一片,真是害怕极了。”魏艳说,两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到了真正该回家之时,却又舍不得走了。
“雪山、河谷、盆地、戈壁,养育了我整整两年。我也把人生最美好的两年奉献在那里。新疆,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的青春热血,还有我的朋友。”一说起这些,魏艳眼里泛起了泪花。
2006年底,魏艳先后荣获伊犁州“优秀志愿者”、霍城县“优秀团员”称号;支教服务期满后,她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
有人说,快乐是各种欲望的满足。时隔14年,魏艳在新疆支教时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参加工作,仍清晰地记得她,并经常保持联系。精神上得到了满足,这已成为魏艳人生最大的快乐。
排除万难 默默付出
在结束支教生活后,魏艳回到老家山东枣庄。2000年,魏艳与一位边防军人结了婚。
结婚十余年,魏艳用执着和信念,隐忍着相思的煎熬,诠释着对丈夫所从事的国防事业的支持。在丈夫面临转业与服役两难选择时,她以大局为重,劝说丈夫安心服役。同时,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品味着生活的苦辣酸甜。
十月怀胎期间,魏艳拖着笨重的身体独自上班、买菜、做饭、去医院。
有一次下大雨,已有4个月身孕的魏艳,裹着雨衣骑着电动车往家赶,因道路湿滑不慎摔倒在水洼中。因为担心肚子里宝宝,她爬起来坐在地上捂着肚子号啕大哭,所有的委屈和辛酸,化作眼泪都在这一刻得到释放。
至今,魏艳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一个人生病在医院滴吊瓶,连厕所都不能去;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一个人要半夜三更送孩子去医院;更记不清左边搂着一个孩子,右边搂着另一个孩子,那漫漫长夜是如何熬过来的……
当谈起生活的不易,魏艳终于没能再忍住泪水,竟在办公室里,当着七八位同事的面啜泣起来。
2017年5月,魏艳的公公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在化疗期间,需反复去徐州医院治疗。
入冬的第一场雪,下了整整一夜,道路被冰雪覆盖,车辆难以通行。看着病痛难忍的公公,魏艳只能背着行李,搀着公公一步一滑去车站坐火车去徐州。由于道路太滑,他们一路摔了好几个跟头,等到达车站时,已是满身泥水。
那一年,魏艳正好带高三,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她不能因为家事耽误学生的前途。那一段时间,她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周末休息时间,起早摸黑,无论风、雨、雪、霾,她整天学校、家、医院来回跑。
“有一天,因为实在又累又困了,我开车等绿灯时竟然睡着了。红灯也就只有50多秒吧,我睡得好沉好沉,后面的人按了很长时间的喇叭,才恍惚醒来,吓得我一身鸡皮疙瘩。”魏艳说着说着笑了。但对记者来说,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化疗后期,公公因骨质疏松,大腿骨折,行动非常不便,每挪一步都十分艰难。魏艳每次都是从小区物业借一个小推车,费尽力气才把公公又拖又拽弄上车。其间的辛酸,只有魏艳自己知道。她也曾偷偷流泪,但为了老人,她每次都擦干泪水强颜欢笑。
遗憾的是,公公与病魔斗争了一年零三个月,最终还是没能留住生命。魏艳的婆婆说:“这些年多亏了俺的这个好儿媳妇。如果没有她的照顾,老伴可能早就走了,真是苦了这孩子。”
由于家离单位距离较远,有时候还要上早读和晚自习,对魏艳来说,每天接送女儿上下学,基本就是奢望。因此,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女儿都是自己上学放学。
有一次,她下班回到家,女儿对她说:“妈妈,今天的雨有点大,我跑得已经很快了,但还是全身淋透了。”听罢,魏艳赶紧把女儿紧紧搂住,用拥抱补偿对她的亏欠。
有时因为值班,魏艳很晚才能到家。懂事的女儿经常等着妈妈给她检查作业,实在困急了,就给妈妈留个字条,然后自己去睡。孩子的家长会,缺席的那一个也总是魏艳。
夜深人静的时候,魏艳也常常是泪湿枕头。
工作以来,尽管家里困难不断,但魏艳没有因此影响工作,也没有因此落过学生一节课。“魏艳的早读和晚自习值班从没缺席。她也从没因为家庭原因请过假,没麻烦过任何人。” 高一级部主任邓艳华说,一个冬日的周六,她看见魏艳开着车,从车上扛着正在睡觉的孩子下来值班。因为衣服上卷,孩子的整个小腿都露在外面,看着就让人心疼。当时,自己要替魏艳值班,也被她婉拒了。
“魏艳所教艺术生的语文成绩,有时比普通班考得还要好。高考中,他们班语文常常是各科考得最好的,在级部评比中,她的量化分排在第一名。” 邓艳华补充道。
圆梦一中 再谱新篇
2007年,经过认真准备和不懈努力,魏艳顺利地考入枣庄一中,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我们很喜欢上语文课,喜欢魏老师热情洋溢的言辞,还有她那声情并茂的讲课方式,从她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激情和力量!”采访中,很多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厚积才能薄发。
魏艳的传奇经历,赋予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她的语文课,总是让学生们着迷。在学生们眼中,魏艳本身就是一部充满魅力的“书”。
魏艳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倾注真情,尤其是对那些单亲家庭学生和贫困学生。平时,一有空闲时间,她就找学生谈心,并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或许推己及人,每每看到这些孩子,我心里都是一阵酸楚。”魏艳说,一想到自己小时候上学的那些艰难经历,就不由自主地会给学生更多的关怀。
因此,隔三岔五给贫困学生送些饭菜,陪学生看病并垫付医药费,已成为魏艳的“家常便饭”。
教学中,魏艳十分注重因材施教。有一个学生,思维跳跃、喜欢表达往往又词不达意,被同学们当成笑料,说他爱出风头。魏艳深入分析了这个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并建议他尝试诗歌创作。在她的鼓励和引导下,这个学生写起了诗歌,发挥了自己大胆想象、情感充沛的特点,成了班里的“小李白”。
魏艳的教学方式也是灵活多变。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她曾在他们班成立文学社团,女生的社团叫“水一方”,男生的社团叫“天一阁”,两个社团定期比赛,并把优胜作品张贴出来。为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她常常利用假期布置阅读书目,然后再让学生一起开展读书交流会或者是辩论会。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她还经常性地开展诗歌朗诵会,并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朗诵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为激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她把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全部交给学生,实行轮流上台演讲。
“相信你自己!”魏艳还特别注重赏识教育。她经常说,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多一些肯定、认可和赏识,少一些否定和批评。为此,她总是以多种方式鼓励他们,有时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有时是一个亲切的微笑,有时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有时是一句激励的话语,有时她还自费给学生买小礼品。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个改变你一生的人。我们相识于2007年,那时的您风华正茂,而我正是一个初入高中的懵懂的孩子,或许这是命运的安排,您的第一堂课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这位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老师充满了好奇。”
“您给我们讲您的大学、您的支教故事、您的新疆经历。在您的影响下,一颗也要去广袤的大西北去看一看的种子,在我心里一埋就是七年。大四那年,我也开始准备我的西部计划,提交材料报名体检面试。领完毕业证,我就乘上西行的列车,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支教之路。现在看来,这是我人生中做得最正确的决定。”
去年暑假,魏艳曾经的学生、现已去新疆支教的李凯,在微信中这样与魏艳交流道。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记者眼中,魏艳就是这样的一位师者。
“等将来退休了,孩子也长大了,我还要去西部,还要再去支教。”魏艳充满深情地说。
(《山东教育》2020年5月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