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办一所适度失控的学校

发布日期 : 2020-04-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杨荣耀

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到2035年,我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

201911月,教育部确定高校新增9个专业。5年前,这些需求根本不存在。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国家实际撤销的专业高达924个,新增专业将近8000个。

站在2020年的开端,眺望2035年,现在学校里上学的孩子们正值青少年,作为教育人不得不思考,该如何真正为他们的未来打好基础,让他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我们认为,教育应该站在每个学生未来需求的角度,给出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社会化是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校教育需要抽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部分,将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变成学校的课程,让学生可以安全地试错和探索,帮助拥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成长路径,以及有可能遇到的社会情境。

我们济南第十四中学自2016年开始的学校育人模式转型,正是为了努力回答这些问题。

这几年的十四中有些失控。

学生选课走班,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没有统一的课表,学生每天在不同的教室间流动。

学校不计考勤,连教案都没有全校性统一的格式和检查。要聘任了,哪位老师要去哪个学部,校长也是直到聘任公示才能知道。这样一所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学生似乎都处于失控状态。

当这些失控发生的时候,也让我们思考:这样的失控意味着什么?是挑战还是机遇?这样的状态,是否就是学生喜欢的样子?

这样的失控挑战的是安全感。安全感到底意味着什么?按照既有的固定模式是否就安全?重构组织是不是就不安全?变革来临的时候,什么样的人最缺乏安全感?如何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寻找到安全感?

走过三年多,我们回头看,什么样的老师安全感不失控?是这样的老师:“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 ”的老师;“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的老师;践行“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的老师……

马斯洛将安全感解释为“一种充满信心、安全和自由的体验,是一种能满足个体现在与未来的已有和可能有的各种需要的感觉”。 其实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对安全感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始终不变的课题。学校有责任帮助没有安全感的教师重新定义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重获安全感。

可以说,安全感带来了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学生的自主自我管理,带来了学生对学校的信赖,成为支撑学生走向未来的底气。

重新建立的安全感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变化,那就是生长性。

过去,我们常常在控制和放开之间徘徊。渴望确定性、控制感,这是人的本能。但是我们每个人也知道,“不确定性是唯一确定的事情”。面对更加不确定的未来,今天的学校和老师,要学会放手,让学校适度失控,这样才能生长出我们希望的东西。

我们制造出了很多失控的机会。升旗仪式,学生不需要站队带入,自己在规定时间内走到操场的指定位置即可。没有班主任,没有人天天盯着提醒。有的学生第一学期屡上罚单榜,第二学期,几乎不再被开罚单。因选课的不同,学生有不同数量的自习课,老师只指导规划的方法,不要求具体内容。是研学还是校内学习?学生们逐渐会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衡量,做出取舍。为了学习放弃研学是一种选择,兼顾学习和研学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了研学,又面临着学业压力,怎么办?有的就自己组建学习小组,彼此之间主动分享学习经验,互相帮助。这样的例子很多。在看似失控的环境中,他们在逐渐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懂规则,能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凯文·凯利说,进化的代价就是———失控。在混乱中其实存在着秩序,存在着生物逻辑———生长。

如何让师生更好地生长?需要基于标准引领。

标准化,不是流水线式的生产标准,不是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标准。标准化是基于学校愿景和目标、学习规律、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基于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做有标准的教育。

我们目前正在努力“从教走向学”,研究“基于标准的学习”。如何将课程标准转化成学习目标、学习标准,如何让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真正实现,这条路很难很长。但是我们相信,“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每前进一步,离着教育本质就会近一些,离着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近一些。

 

 

(《山东教育》20203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