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后作业辅导示范案例

发布日期 : 2020-03-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关于课后作业辅导示范案例

——基于“人人通”背景下传统作业方式变革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   高   壮

一、思路的确定

目前,网络上为解决作业问题构建的平台很多,比如“作业盒子”“猿题库”以及“作业批改”等APP。这些应用是将作业上传到平台由教师批改,这较传统作业批改的方式有了进步,但改变的是作业环节中的表层,没有解决真正的痛点。而现实教学的需求是构建一个学生即做即批即改即反馈,且教师能宏观调控学生互批,家长能放手让孩子使用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自主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荣成二十七中经过多方比较、完善和尝试,决定运用“备课小助手”的软件开发平台,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打造一款适合学校作业辅导的“人人通平台”。

平台的整体框架为构建一个贯通式的校本小平台系统:教师端运用“备课小助手”,学生端运用“课课练”,家长端运用“课课练家校端”,各个参与主体实现一站式一账号管理;设备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数据同步运行,学生纸质作业上传采用了“备课帮”鼠标扫描功能来实现。

教师通过PC端作业精确布置、移动端时时批改管理,及时有效地对学生日常作业进行处理,利用系统生成的有效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讲评;学生利用“备课帮”鼠标扫描并通过PC端或家长的手机APP进行作业标准化图片的提交,及时核对系统推送的标准答案,并参与对其他同学作业的检查互评,按时接收教师布置的个性化作业,并确保全部作业在纸面完成;家长通过移动端时时监督孩子的作业情况,并远程监督控制电脑的开关使用。

二、过程实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

荣成二十七中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传统作业方式变革小组,全力投入到作业辅导人人通平台的建设、应用的攻关工作中。学校制定了细致、全面的实施方案,建设了初期的学校发展人人通平台,并将数学组作为试点学科。通过前期一次次的实践与研究,一次次修改实施方案,一次次完善平台功能,做到每一次实施都有前期的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实施过程有序、顶层设计科学准确。

(二)抓实技能培训

学校多次邀请技术团队到校培训,先期是各个教研组长及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后来进行教师的全员培训,再后来到集体教研时的分学科组的培训,直至最后跟踪指导一周的个人培训。

(三)做细家校沟通

针对家长可能存在的疑问,学校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发动。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专题会商讨实施方案,调查有电脑的家庭有多少,电话咨询家长是否愿意加入研究中,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初期组建初四数理化精英班级,培养学科特长生,后来逐步推广形成了初一、初二学科特长生新班级、初三的创新作业模式班级。

(四)做实研究过程

1.分层探索

1)教师层面:学校的每位任课教师都成立了自己的创新作业模式探索群,6位后台技术人员进群指导,并发放设备,保证熟练操作。

2)学生层面:从分批次到最后全员参与,学校分别进行了注册、加入班级、上传作业、自批、互评互批、查看反馈培训。学生培训完成,迅速开始了试用,并逐步解决问题。后期不断地开展远程培训与现场解决问题,逐步完善。

3)家长层面:通过家长会介绍和微信群的一对一培训,介绍家长端APP功能:如何看到学生的作业的数据信息,如何通过手机验证码监控电脑,使电脑成为学习的工具。通过对家长的培训,学校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获得了支持,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2.确定模式。荣成二十七中探索的作业模式为:教师分层布置———学生主动选取———扫描上传至作业系统———下发标准答案———学生自评、互批、教师批改、调控———及时反馈———形成作业批改数据;第二天教师要及时总结,并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商讨,找出解决的办法。新模式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数据参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查找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长期积累能够形成学生个人错题资源库,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撑,优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现学生的会学和学会。

3.反思改进。学校坚持边探索边实践的模式,发现问题马上反馈,马上商讨整改。

1)班级内的教师发作业由原来的其他教师看不见改成了全员可见和可批,实现了统一作业、统一下发、统一批改的功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

2)原来发布后的作业无法撤销或再编辑修改,研究小组经过探讨,改进形成可修改可编辑的模式,使作业布置能保证质量、更有针对性。

3)原来学生后加入到班级无法看到之前的作业,经讨论修改实现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呈现,方便后加入到班级的学生能回顾之前的作业。

4)为了避免学生在作业的时间里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开发了电脑防护体系,用家长端APP得到的验证码才能关闭平台。

5)作业批改时间原来固定在提交后15分钟。教师发现学生总是在等待批改任务,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地去完成其他作业,因此经过商讨,改成提交作业3分钟后自动匹配批改任务。

6)原先互相完成作业批改时,系统中给予的评语,不适合学校使用。经过商讨改成画√或×的标注,并添加个性批改留言。

7)原来的教师端无法看到学生端的具体的情况,学校马上改进升级平台,完成了教师端和学生端同时操作,及时发现记录师生端出现的问题及使用的情况。

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是在探索中实现更改。据不完全统计,学校经过商讨对平台的改进已经有30处之多,使平台更加方便快捷。截至目前,还有3处正在改进中,比如语音或输入文本说明错误原因、微视频讲解录制并上传、二次修改后的再上传。

三、阶段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层面: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特性,将班级学生小组化。教师通过提前作业答案植入、讲解植入,实现精准分层布置,开创了适才配练的新模式。

通过平台及时反馈学生作业状况,减轻教师繁重的作业批改任务,让教师的精力聚焦在对学生进行精准学情分析和对策制定上。

通过分层对待,做到对学生一对一关注,既保护了待优生的自尊心,又整体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对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可以私下点拨,解决教师课堂作业讲评时间占用过多的问题。这样的一对一辅导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兴趣。

通过不断的积累,形成教师的学科资源库、班级的作业库、班级每次作业数据分析库、学生发展轨迹图谱。平台可以自动统计出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为教师统计学生的练习掌握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对以后更好地教学起到有力的支撑,做到真正的课堂高效。

(二)学生层面:学生通过“即做、即批、即改、即反馈”的作业模式变革,坚持纸质手写、图片扫描上传的方式;通过及时答案推送,满足学生最想得到答案的“即学顿悟”的心理效应,提升学习的兴趣。

通过个人专属错题资源库的建立,形成个人知识缺陷图谱,对自己的知识形成有效的数据分析,形成错题原因归类分析库等。临近期末复习,学生打开错题集,便可以查到自己平日练习中的错误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对于个别解题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教师完整的解题视频,然后再结合自己先前的思路,重新思考,重新整理,达到“学会”的目的。

学生通过互批,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书写形式,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做到一题多解,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发现他们的问题,为自己今后解题敲响警钟,成为自己学习的一种宝贵的能力。

(三)家长层面:有效解决日常无暇陪伴孩子写作业的问题,把孩子的问题交给孩子自己来解决,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同学帮忙或教师帮助解决。家长可以通过手机APP关注孩子的作业是什么及作业完成情况,并能及时监督孩子完成改错,有效避免家长与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对立事件发生。通过定向开发的电脑保护体系,有效控制手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

(四)学校层面:荣成二十七中通过师生的高频应用,完美实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三全两高一大”的愿景,构建了学习空间“人人通”、数据“人人通”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落地化应用方案,建立了校本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打造电子化的教辅资料,形成了学校自有的校本资源题库、作业库、数据分析库等,实现了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实时结合的数据分析模型的构建。

截至目前,平台累计产生教师资源300多个,发布作业将近1200次,学生提交作业次数2万多次,提交作业题数超过8万个,错题统计25763个。荣成二十七中的研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该成果也被评为“荣成创新成果奖”,依托该项目的课题已成功申报山东省级课题并继续展开深入研究。

 

 

(《山东教育》2020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