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教育明珠的“擦亮者”

发布日期 : 2021-10-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黄河口教育明珠的“擦亮者”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刘志春

 季俊昌      


创建于1965年的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原胜利油田第一中学)有着光荣的办学历史。近年来,胜利一中坚持“为全人素养之达成,为生命境界之提升”的教育理念,以创建“现代化全国一流名校”为办学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连续快速大幅提升,成为黄河口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学校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这颗黄河口的教育明珠是校长刘志春带领胜利一中师生将其擦亮的。胜利一中的教职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校长创建‘现代化全国一流名校’办学目标的指引,得益于他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的滋养,得益于他战略定位的精准和细节提质的力行。”七一前夕,校长刘志春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地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好校长成就好学校


20081231日,刘志春由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到胜利一中履新。在此之前,他已经有过多年的中学校长历练,也带领学校创造过令人羡慕的办学成绩。

在充分了解校情、学情的基础上,刘志春在胜利一中明确提出了创建“现代化全国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为全人素养之达成,为生命境界之提升”的教育理念和“一切为了发展”的办学宗旨,带领全校师生开启了注重文化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刘志春是一个一旦明确了正确目标,就坚定不移走下去的人。他认为,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必须把握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着力打造“全人教育”品牌过程中,他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动摇,坚持全方位质量提升不动摇,坚持紧紧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学不动摇,坚持全力打造名校品牌不动摇。在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名校”办学目标的指引下,更新教育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新教育政绩观,牢固树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的理念;更新教育质量观,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更新学生培养成才观,牢固树立差异教育理念;更新教师专业发展观,牢固树立“教师是学生人生导师”的理念,以重塑“五观”引领全校教职工在转型发展中高扬“敬业奉献、励志图新”的胜利一中精神,破解发展难题,重建新的教育生态,用切实的实践引领学校教育进入崭新的生态境界,促进学校内涵高质高位发展。

刘志春深知,教师发展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保障。由此,在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中,胜利一中聚力实施“四大工程”,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面向全体教师,着力实施“专家引领工程”“课题引领工程”和“学习引领工程”;针对青年教师,以“一年入门,三年合格,六年骨干,九年名师”为目标,深化实施“青蓝工程”。同时,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诊断课、汇报课、展示课、优质课等教学活动,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创造力强、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崇德、精业、悟道,是胜利一中教师的群体特点。在学校管理中,刘志春突出师德建设的引领作用、师能提升的支撑作用、师智增强的促进作用,通过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最让家长放心的班主任”“最让群众满意的共产党员”“最让师生满意的岗位标兵”“最让师生满意的服务之星”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刘志春还把课题研究作为增强师智的有效反思活动,在“教学问题即课题、教学反思即研究、教学改进即成果”科研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教科研能力提高为宗旨”的教科研方针,不断充实科研力量,形成科研网络,强化校本教研。胜利一中教师队伍凝聚成具有过硬素质的团队。

把职业做成专业,做专业成为专家。做一名专家型校长是刘志春的追求。他深知,校长的教科研理念和投入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教科研的热情和成效,所以,在教育科研方面,他一直潜心钻研、不遗余力。他主持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教与学的研究”“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研究与实验”等2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顺利结题,多项课题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并多次在省部级经验交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课程是学校的重要产品,课程建设是学校创建特色品牌的关键,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胜利一中把全部工作的落脚点放到育人上,明确了“身心健、志向远、基础实、能力强、特长突出的高素质人才”育人目标,努力实现“立德树人育英才”。在刘志春的倡导下,胜利一中本着“多样化、可选择”和“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的宗旨,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品牌化。学校围绕“和谐高效”的教改原则,确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实施“确立目标、任务驱动→自学交流、互助研讨→导学质疑、释惑解难→习练习得、反思巩固→拓展提升、总结升华”的“五环教学法”,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在各项比赛中收获累累硕果:近十年,胜利一中乒乓球队获得了45项全国比赛冠军、39项省级比赛冠军,还向国家和山东省专业队培养输送了11名专业队员;还有不少学生在经典阅读、作文、英语演讲、田径、羽毛球、围棋、机器人、创客等全国、全省比赛中夺冠。

在一项项教师培养和课程改革的特色创新工程实施中,胜利一中的素质教育品牌越擦越亮,并实现了从优质学校到特色学校,进而到品牌学校、现代化一流学校的转型与升级。

13年来,刘志春带领胜利一中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用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连续快速大幅提升为学校加冕,让学校迅速站到山东省一流名校、全国品牌名校的队列。


精准的研判带来团队的高效


身为校长的刘志春,有着不凡的眼光和韬略,能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校长精准的研判带来学校团队工作的高效。

与胜利一中的几位教师谈起,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起2020年那个难忘的寒假。

“腊月二十九早上730,校长通知召开党委会。”胜利一中副校长刘培友说,“党委会上,成立了以党委委员为主要成员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部署了立即大量购进基本防控物资的工作。”

正月初三,还在休假的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又接到研究制定延期开学教学预案的通知。学校先后召开了39次专题会议,制定了21项制度方案,各年级发动教师加强网课攻关,组织编写《技术应用指南》,提前对授课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组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优化网课模式流程,及时进行远程教研、调度。

2020年的寒假,成为学校历史上最长的寒假。停课不停学,结合上级部署安排,胜利一中迅速应对延期开学的要求,及时开展线上教学、小班化教学,并针对高考备考策略进行科学调整,强化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状态调适。他们还扎实做好困难师生资助帮扶和志愿服务,广泛发动党员亮身份、当先锋,积极参与到学校及所在社区疫情防控和线上辅导与答疑中。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胜利一中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并明确提出开学复课疫情防控12345”保障工程。在党员教职工的带领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按下了“冲锋键”:一位年轻妈妈把年仅4岁的大宝托付给父母,带着只有5个月的二宝和保姆封闭在校,每天晚上坚持为学生讲解疑难;有的老师肺部大手术后长期服药,依然强忍疼痛坚持上课……他们面容不一样,却有着教师或共产党员这个相同的身份。扎实的疫情防控工作锻炼了队伍,凝聚了心志,进一步增强了向心力和战斗力。学校不仅被评为“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还在2020年高考中再获佳绩。

刘志春是个擅长用心观察的人。他说:“凡事用心,就能从现象看到本质;用心思考,就能从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中发现端倪。”

针对胜利一中的教学成绩持续攀高,却面临着生源基数趋小的现实,刘志春意识到:想要在稳固住现有成绩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就应该立即找到另一条实现可增长的路径。他迅速启动全球化的视野“引擎”,将目光瞄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34月,学校获准组建国际部。“我们的目标,是要为优秀学子搭建起考入国际名校的高端平台,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基于这样的理念,胜利一中国际部融合中外课程优势,配备中外优质师资,为优质学子赴海外一流高校接受教育提供了一条正规、经济、安全的留学通道,也为胜利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刘志春的眼光长远更在于善于用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校本文化,为青葱学子培筑起深厚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站在胜利一中校门外北望,高大的校门给人以开阔之感。校门右侧有一个从四面看去都是字母A”的图案,“排名次的争第一,不排名次的争一流”已经成为胜利一中人的目标导向;校门左侧,是一个灵动的卷轴,它翻卷的样子像极了一朵舒卷的浪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悠久的河流,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这些创意与设计,皆来自刘志春的灵感。他就是这样在看似无意的有意里,把学校文化与育人理念浸润进学生的心田,厚植起他们的民族情怀与创新行动,引领着胜利一中巨轮驶向更远的深海。

在管理育人、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刘志春提出了“党建引领铸师魂,立德树人育英才”的党建思路,将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队伍打造、教育教学统筹推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广大学生红心向党,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扬帆远航!

怀强国之志,走复兴之路,践报国之行———这是胜利一中师生的铿锵誓言!

胜利一中结合“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实施,设置了“党员示范岗”,让党旗在“立德树人”岗位上高高飘扬。学校还将党建工作的范围扩大到学生。在胜利一中,有专门为学生设立的业余党校,由学校党委书记刘志春兼任校长,聘请校内外领导、优秀党员教师为兼职教师,通过集中授课、专题教育、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形式,向学员普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到目前,学生业余党校已举办33,3300余名学子完成了党建知识的浸润。2017年,在校长刘志春的倡导下,胜利一中自主创办了时政新闻节目《达闻天下》,由年轻教师编辑最新的国内外时事新闻,在食堂滚动播放。同时,还编辑出涵盖新闻事件和科技前沿知识的深度解读版本,利用周日晚上半小时的时间在班级播放。到现在,《达闻天下》已播出305期。

在学校团委干了7年团委书记的雷蕾蕾说,她清楚地记得,七一之后,他们在制作最新一期《达闻天下》节目时,将刘志春校长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新闻编辑了进去。学生们观看节目时,都注意到了那个他们特别熟悉的脸庞。虽然镜头一闪而过,但他们的欢呼和掌声里,掩饰不住的是作为胜利一中学子的自豪和骄傲。


“全人教育”理念根植师生心里


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这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观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这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论述。

培养有独立人格、完善个性、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人,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这一使命的终极方向,指向“全人教育”。

走进胜利一中,“为全人素养之达成,为生命境界之提升”的巨幅标语就高高悬挂在教学楼上。刘志春把学校“全人教育”的理念树立起来,根植在师生心里,指引着他们的行动。

教育理念是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校长的领导力在于理念的引领。

从教30余年、任校长20余年的刘志春对“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反思。履职胜利一中后,他从教育伦理和教育道德的角度不断地反思、审视,同时,基于对教育本原的追问,搜寻与梳理胜利一中优秀历史文化基因,明确提出了“全人教育”思想,形成了“为全人素养之达成,为生命境界之提升”的核心办学理念,逐步构建起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基于全人的文化理念、课程体系和课堂模式。

“唯升学”“唯分数”的传统高中教育模式下,刘志春试图让胜利一中的教育教学切换到教育生态治理的“频道”,除了一份来自教育者的责任,更多的则是勇气和魄力。

变革需要勇气,舍弃需要魄力,而“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是刘志春革新的底气———胜利一中的“全人教育”,是基于对教育本原的追问,基于对教育社会历史责任的坚持,基于对人性尊严的维护。他要求每一位教师的眼中要有人,让教育成为实现人之为人的过程,“要把每一个个体的人变成全面发展的人、人格完整的人、有个性的人。”他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个体, 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和闪光点,善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驱动他们的核心内驱力。

“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胜利一中构建“全人教育”管理体系,打造“全人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全人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全人教育”高效课堂,为师生全方位成长构筑多维度时空。

胜利一中在统整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引领教师加强开发、开设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学校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并编印了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开设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了学生兴趣特长的个性化发展;实施分层教学,挖掘、凸显和强化学生的优势潜能。

胜利一中注重实施学科特长生培养工程、艺体特长生培养工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训练、课外锻炼和比赛活动,培养了一大批艺体人才。

校园是一方诗意的圣地,生长着渴望链接生活的触角;学生是一棵棵蓄力向上的树苗,等待将理论种植进现实的土壤;教师则是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糅合的智慧端口,一端连接教学,一端关注生活。

胜利一中学生在教师们的带领下,遨游在探究知识、实践真知的海洋,他们在每一个学科的学习中,都能触摸到生活的滋味。有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至今仍然怀念思政课的“第二课堂”。他跟随教师的脚步,不仅在本地的法院模拟法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场所学习,还把探究与实践的脚步踏进青岛双星集团、青岛啤酒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在知名企业参观学习,我们不仅接触到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知识,还对‘生产线’‘产品’等概念性的东西有了直观的认知,再回到课堂学习相关章节,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这位同学说。在胜利一中三年的高中生活,他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上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教师传递的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刘志春是个求真的人,也是个求变的人。他的求变,是与教育发展走势的同频共振,是迎着现实变化的及时谋略,他前瞻性地站立在教育创新发展的潮头,逐浪起舞,随波跳跃。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新高考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模式变成“条条大路通罗马”,充分体现了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将适合学生的教育进行到底的高考改革宗旨。2017年,告别文理分科、实行“3+3”模式的山东省新高考政策正式启幕。此时,“不只为高考而又赢得高考,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历练中成长”,就成为刘志春这位有胆识的校长作出的不二之选。

他和学校团队在研究透新高考相关政策之后,根据政策变化和学校现状实施了战略性的转型举措———课堂革命、学科竞赛、强基计划、裸分高考。在刘志春带领的师生团队共同努力下,2020年第一次迎战新高考的胜利一中学子考出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他心里的石头才算终于落了地———虽然每一个数据都有依据,但每一个细节都存着风险。他深深地知道,从来没有最安全的选择,科学研判的背后,更需要大无畏的气魄和舍我其谁的承担!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刘志春说,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策略要跟得上事物的发展,并敢于打破既有的成熟道路,和着事物发展的步调前行。“方向必须正确,效果必须有效,风险点就一定能成为增长点。”

刘志春牢牢把握着“迎战”变化的主动权,既胸怀全局,放眼整体,又关注变化,调整步履。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和学生,既尊重师生的发展个性,又充分尊重师生的创造性,敢于让他们坐在生活与学习的“前排”。


以公正之心赢得公信


远见、战略、担当,精细、公正、走心。12个字,分别从大局与小节,勾勒出刘志春的治校方略。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公平公正的管理是质量与效益提升的保障。

刘志春做事是出于公心公正的。近年来,胜利一中注重建章立制,推进学校管理体系现代化,制定完善了全员竞聘上岗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办法等190多项规章制度。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他借鉴“热炉”法则,要求执规必严、违规必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刘志春也是灵活的。他不是铁面无私的黑脸“判官”,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充分彰显人性关怀,他把握得好刚性制度与柔性关怀的尺度,以公正之心赢得了公信。

2009年,一位教师的女儿得了重病,四处求医治疗,花费巨大,为了给女儿治病,她长时间请假。家庭不幸令人同情,但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她的工资不能全额发放。学校本着刚性制度与柔性关怀相结合的原则,该扣的工资进行了扣发,与此同时,通过工会救助、集体捐助等方式给予其帮助,并在后续治疗过程中继续给予关心、帮助,让她切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人心换人心,才能暖;善待换情义,才能远。当这位教师得知学科教师紧缺时,虽然女儿还在恢复期,她毅然主动要求重返课堂。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集体的援手与关爱让我和女儿走到了今天。如今,女儿已明显好转,我随时听从学校的安排。”

在与名利相关的事情上,刘志春总是带头把最好的、最需要的给予一线的教职工。2012年学校首次岗位等级竞聘时,他和校领导班子研究,把“领导班子成员不管资格、年龄和贡献如何,一律不得申报最高的专业技术五级岗位”的规定划成“硬杠杠”,作为不能触犯的“红线”,把有限的名额让给一线教师;他在距离学校较近的新建小区为教职工争取到60套限价商品房,在他的带领下,学校领导都放弃了分房资格;搬到新校区后,学校领导值班时都到学生宿舍休息,把条件较好的职工公寓让给青年教师;学校每年进行年终绩效考核奖金分配时,他和班子成员只拿奖金的平均数,把更多的奖金让给一线教师……

多年的校长生涯,让刘志春注重从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入手,使学校管理从制度走向文化。

“精细到极致。”这是胜利一中不少教师用敬佩的语气说起校长刘志春工作特点时的常用语。刘志春以管理的精度谋求学校发展的高度。他谋求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有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精品的结果。他科学合理地将权力和责任分配到管理的每个环节,使“管理处处见、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他对管理流程的执行与控制严格、有序,建立起“决策—执行—反馈—监督—评价”的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作为校长,不仅要对学校的发展规划、施教策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进行宏观谋划,还要注重战术上的具体指导,细节上的精准把控,真正做到靠前指挥———每次大型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会,作为校长的刘志春都全程参加,逐班逐科分析到题、到人、到分数,经常是一连几天,从晚上7点分析到12点。年级主任王曦伟记得,关于选课走班这一具体问题,学校就实施方案研讨修订、政策宣讲、数据分析、分班筹备等具体问题反复讨论分析,校长亲自参加的研讨会议就有13次,整个过程汇总分析入校以来3次大型考试全部学生所有学科成绩、全部组合成绩对照、个人优势组合等多达20多万条数据,从教育教学和高考的角度,为每个学生科学选科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有效依据。

大事精准到数据,小事精准到细节。胜利一中的教师们记忆深刻的还有几件事:英语听力考试时,教室窗户关闭情况会影响音效,为了英语听力考场的音效达到最好,刘志春与年级部、教务处的教师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窗户打开10~15厘米缝隙声音效果最好”;还有,答题卡涂卡时,铅笔与答题卡呈45度斜角、涂三下效果最佳……

“细节在教学上来说,就是质量。教学质量能够达到什么高度,细节很关键。”对于细节上的严苛与规范,刘志春有他的坚持。这份坚持依然根植于科学。

近年来,胜利一中的管理育人逐步从制度走向文化,以文化人,管理无痕。在总结分析学校发展历史和特点的基础上,刘志春明确了“诚、勤、立、达”的校训,逐步凝练形成了具有胜利一中鲜明特色的学校“诚达”文化体系,发挥精神文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举办“诚达杯”教育教学论坛,开展“诚达杯”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及校园文明征文等系列活动,使全体胜利一中人对“诚达教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敬业奉献、励志图新”的学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的共同价值追求和高度文化自觉。

在刘志春的心里,算着一笔与众与同的“账”:“很多人认为学校里的钱和物是大事,需要校长一手抓,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小事’,有严格的制度,我放心地交给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主任。我认为学校的质量与发展是大事,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和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大事。”是啊,在他心里,与教师与学生相关的事,桩桩件件,都是大事!

因为有心中之重,每天到教学楼上转一转、在校园里转一转,就成了他的“必修课”。他看存在的问题,看师生的状态,找解决的办法,“一天不转就觉得空落落的。”因为有心中之重,他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导他们如何学习、发展、规划,建议他们不断向书本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自己学习,培育起了青年骨干教师发展梯队。因为有心中之重,他关注学生的生活点滴。在胜利一中的学校食堂里,学生们既能吃到有特色的小吃,也能买得到0.9元一份的素菜、1.5元一份的肉菜。这样,家庭不太宽裕的学生就能多几种选择……刘志春胸襟开阔又心细如发,在他看来,一个校长,就是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负责。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你来说是什么?”

“工作的全部。”字字千钧!

今年夏天雨水很多,又一场透雨之后的校园,到处是蓊蓊郁郁、生机勃勃。

刘志春在校园里走走停停,他享受着校园的宁静,也盼望着新学期的校园再一次被琅琅书声充盈。

他边走边看,看似漫无目的,实则纤毫入心;他边看边想,偶尔回放从前,大多规划明天———对刘志春来说,即便明天又是平常的一天,但他对教育的爱,让他每一天都过得快乐而充实!



(《山东教育》2021年9月第3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