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暖一炉火

发布日期 : 2021-04-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管公学校   李风玲

入冬了,天冷了。城里和乡下渐次开始了供暖。屋子里热烘烘的,怎么也得二十几度。热量是有了,可我总觉得,这热看不见摸不着,总不如从前的那一炉火,来得生动立体有味道。

记忆中的第一炉火,燃在小学三年级。那个冬天的下午,正在教室里看着我们读课文的老师,似是突发奇想,又像是早有预谋,他说: “天冷了,我们砌个炉子怎么样?”

班里大约十几个人,都是同村的伙伴。只有十多岁的我们,并不知道怎样砌成一个炉子,但就觉得这是个幸福的事,比看书写字更有意思,便异口同声地说“好”,语气里带着满满的兴奋。

老师其实是同村的长辈,他一个人守着这间小小的学校。他不但会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要敲钟打锣修修补补。

于是,这个冬日的下午,心灵手巧的老师说干就干。年纪尚幼的我们也根本帮不上老师的忙,我们只是坐在凳子上静静地看着,看着老师一个人,在那里摆弄忙活。

他先是在教室里端详了半天,然后决定将炉子砌在教室的正前方。那里的空场比较大。

选好了位置,老师便开始和泥,搬砖,砌炉子。也就半个下午吧,一个又高又粗的炉子便砌成了。算到现在,已是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老师也早就做了爷爷,但我却仍记得那炉子的大致模样。它底座较粗,上身稍细,敦实实地像班里某个憨厚的胖男孩。老师去教室外面拾了点干柴树叶,火柴一擦,那火苗便起来了,只听得偌大的炉膛里呼呼作响。

老师说,从明天开始,同学们轮番从家里带柴火,好点火生炉子。我们都痛快地答应着。

那个时候,村里没有谁家会舍得生炉子。天冷了,也就是往锅底或者炕洞子里多填几把柴烧烧炕而已。但是我们的启蒙老师,这个同村的长辈,却为我们这一群小孩儿,自己动手砌了个炉子。然后他又跟村里申请,买了点煤块。于是整个冬天,教室里都暖意融融。

我们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将手贴到那炉子的外壁上去。用泥抹成的炉壁,暖得非常妥帖,一丝丝渗透到我们的肌肤里去。

不记得那炉子生了多久,也不记得是不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拆掉了。但那就是我记忆中的第一炉火。后来的初中和高中,都再没有任何取暖的经历。我们就在教室或者宿舍里,靠了自己青春的热度,熬过整个冬天。

生命中的第二炉火,是毕业以后。

21岁,我大专毕业回到家乡小镇。从教的学校不大不小,办公室有十几间。每到冬天,寒意渐深时,学校就开始发放炉具,准备生火取暖。

那些年年都要取出来的炉具啊,真是有着足够顽强的生命力。炉子早就生了锈,管子就更不用说,有些还破了窟窿。但是,照样拿出来用。教师们一队队地走进学校的仓库,把那些炉子管子钩子铲子领出来。然后便沉浸在即将生火的忙碌和兴奋里。

年长的老师负责技术指导,年轻的则踩着高凳安装。管子应该用几截,弯脖应该用几个,老师们都是有商有量,斟酌再三。还有的老师打水和泥“膛炉子”。所谓“膛”,就是在炉子的内壁上抹一层泥。经验告诉我们,“膛”过的炉子会更旺。

老师们都很自觉,每天谁早到谁就会生炉子。晚起的老师呢,可以在上面煮一碗方便面,以作早餐。中午不回家的老师也会用铝锅馏一馏从家里捎来的干粮。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们便围着火炉,谈天说地。先聊聊自己的学生,再关心一下国际形势。炉火将我们的脸烤得通红,炉上的水壶“嗞嗞嗞嗞”冒着热气。暖瓶里的水一直都是满满的,方开方开的。我们烤着火炉,抱着水杯,全然忘记了室外是怎样的天寒地冻。

炉子烧了整个冬天。从大雪刚至,烧到春暖花开。然后,它被收拾起来放进库房。待到来年冬天,雪花一飘,又被重新取出。无论怎样的生锈破旧,等那炉子管子钩子铲子叮叮当当地安装起来,照样会炉火熊熊,一季暖冬。

如今的冬天,或者空调,或者地暖。笨重的炉子,已经退居二线。可我却总是想起从前的那一炉火。想起那炉火烧透了炉盖,红通通一片的情形。没有了炉火的冬天,少了许多的人间情味。那些熨帖的令你的毛孔舒张的温度与温情,是否已经真的,一去不返……

(《山东教育》2021年3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