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先生
发布日期 : 2021-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周静
在我心中,有一位永远的先生,他就是原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的语文教研员、语文教育专家———吴心田老师。不知不觉,吴老师离开我们一周年啦,他的音容笑貌却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样真切而难忘……
吴老师是我的恩师,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工作40余年。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所热爱的语文事业。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他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与研究体系。其代表作有《三十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回顾》《谈语文教育的六个新理念》《谈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我的语文教学观》《21世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谈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等。他还培养了大批卓有建树的语文教学青年新秀,如程翔、翟小宁、李卫东、郑晓龙、阮翠莲、史建筑、赵雷、李庆平、刘笑天、王秋云、王向红等。他主持或指导探索了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不同模式,如“单元教学”“训练语文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语文实验室计划”等大型教改项目,明确提出“以教改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口号,这些都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还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满腔热忱地做了许多重要的推动工作。经常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我省指导、讲学,或联合开展各类教学实验,珍视每一次全国语文教学研讨的机会,虚心向语文届的前辈名家学习请教,注重与兄弟省市的同行及语文报刊的编辑交朋友,热心帮助好学上进的外省才俊如许序修、肖家芸等。
这一切,均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中学语文界同仁们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吴老师也因此实至名归,在2010年举行的“庆祝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2010年工作会议”上,被授予“中学语文教育终身成就奖”,这在业内可谓崇高的荣誉了!
每当说起这些来,吴老师既深感自豪,又无比欣慰,也更有一份永不懈怠的责任———他虽然已退休多年,却依然老骥伏枥,默默奋斗在语文教研的天地里,不为名、不为利,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着,直到他实在无能为力的那一天……吴老师为我省乃至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但没想到的是,已近耄耋之年的他,却患上了严重的小脑萎缩,再也无法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了……虽然先生的生命依然顽强不息,但他显然无法再继续思想了。吴老师用自己为党和国家语文教育事业矢志奋斗的一生,在我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指引着大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吴老师曾在古稀之年撰写的回忆文章《使我终生愉悦的事业》中介绍说,他从中学起就爱好语文,大学读的是中文,工作后又当语文教师,后来做语文教研员,直至退休后的返聘,已与语文结缘50多年。他喜欢上语文,直接原因是在济南一中读高中时,遇到了名师单鸣皋先生。每次上课,单先生那不凡的风度、超卓的气质、渊博的知识、深邃的见解、生动的授课,如磁石般强烈地吸引住了吴老师,使他深为感动,从此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正是这位单先生把吴老师引上了热爱语文的人生之路,使他跟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高考时,他便毅然决然选择了学习中文。幸运的是,考入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后,他又遇到了魏金枝(鲁迅的好友)、包玉珂(《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作者)、马茂元(著名的古诗词研究专家)、张斌(著名的汉语研究专家)等几位名师,这使他对语文的热爱更加强烈了。
1958年,吴老师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了淄博一中,又遇到了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张陶村校长。在他执教还不到半年的时候,老校长就在百忙之中连续两周听他的课,之后还进行了精心的评析,这给年轻的吴老师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一直鞭策着他加倍努力地工作。由于表现突出,3年后淄博市教育局组建教研室时,他被调任教研员,年仅24岁,从此开始了中学语文教研员的生涯。其间,他又到山东大学中文系进修3年。“文革”后,吴老师从市直机关“五七干校”回到了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半年后任教研室主任兼教研员。1984年6月,他毅然放弃了被提拔重用的机会,调入省教研室工作,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教学。从1984年直到退休后的15年,这是先生语文教研事业的黄金时期,曾主持过多项大型教改项目,其中有14项获全国一等奖,48项获全省一等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撰写了十几个专题的研究讲稿,作专题报告近百场,编著30多种。吴老师常说:“热爱与执着是一种极大的内驱力,是热爱与执着铸就了我的事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全国的语文教学也随着时代的脚步向前迈进。吴老师直接见证并参与了中学语文教学3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山东省的中学语文教改工作蓬勃发展,语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他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一直致力于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及时澄清错误的认识,力戒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基础工具观、语言重点关、学生为本观、提高效率观、训练为主观、学以致用观、联系生活观、教师主导观、教出味道观、投入研讨观、三位一体观、单位教学观、作文教学观、教材编写观、语文教研观等15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我省30年语文教育改革的结晶。他的这些思考和探索,都得到了省教育厅和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也赢得了全省各级教研部门尤其是语文教研员们的积极响应,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及各实验学校的普遍欢迎,更引起了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先生有生之年,由他的得意弟子程翔老师牵头,有众多吴老师培育过的学生共同参与编辑的《吴心田语文教育思想与研究》由南方出版社友情出版。这无疑是最好的纪念了。
他认为,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提倡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教学能力,有先进的教学思想,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吴老师始终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强化全面建设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发现、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努力打造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我省一批以“教学能手”“教学十佳”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在全国语文界一时传为美谈,成为备受人们瞩目的一个“中语现象”,也引发了大家关于青年教师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方面的深层思考。吴老师因此被誉为“中国语文教育界的伯乐”。
1989年8月,我从昌潍师专毕业,踏上教育岗位时,刚满20岁。一开始,先是被分配到了潍坊市潍城区仓南路学校,这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我负责教初二两个班的语文课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由于自小对语文的热爱,日常对语文教学肯于钻研,很快便崭露了头角。从校到区到市,一年一个台阶,几次公开课和优质课比赛均取得了好成绩,被确定为市区的重点培养对象。1990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吴老师牵头在滕州举办的山东省中语会十周年年会,聆听到了程翔老师的公开课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这是一堂堪称经典的课,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被程老师从容睿智的风度、深厚扎实的功底、匠心独运的设计、洞幽察微的见解所折服。“当祥林嫂站到你面前时,你最想对她说的话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所引发的热烈讨论的场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从此我在事业上有了标杆,更加坚定了走教改之路、搞创新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1993年春天,在自己教育生涯的起步阶段,也是一辈子的奠基时期,我在潍坊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终于遇见了人生的导师———吴心田先生。他和全国中语会苏鲁豫皖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张家璇先生,一起应邀来潍坊市指导工作,全程参加了我市的公开课观摩活动。两位先生不辞辛劳,用心听完了满满两天的课程,然后会上一一精心作了点评。
记得我执教的是《西游记》节选《美猴王》一文。他勉励说:“周静老师语文素质好、潜力大,有驾驭大课的能力。一堂课听下来,有一种酣畅淋漓、长江大河奔涌不息的感觉……既能让人感受到祖国的语言之美,也能体悟到古典名著的精神之美,还有猴王孙悟空的智慧和勇敢之美……”他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如扑面的春风,一下抓住了我的心。接着,他又明确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可以说每个点评都那么精到、恰切,听后有一种振聋发聩之感。最后,他衷心地希望我们青年人,加倍努力、用心钻研,更好地把握现代语文教学的真谛,争取早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出语文课特有的“味道”来,让孩子们爱上自己的母语文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魅力……先生中肯的点评、殷殷的教导是那么入耳,从此拨亮了我心中的明灯,使我更加热爱语文教学工作,从早到晚不管多忙多累,总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过了没多久,潍坊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苏洪鑫老师正式通知我:经吴心田、张家璇两位先生的慎重考虑和举荐,他和市高中语文教研员秦若可老师认真作了研究,报经市教研室批准,改由我代表潍坊市参加拟于下半年举行的全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学‘十佳’”评选———原来全省组织这样的活动尚属首次,要求特别严格,每个地市只能推荐一名代表参赛,所以各市格外重视,都在精心选拔参赛选手。这次研讨会给了我脱颖而出的机会,那一年我刚满24岁。
就这样,几个月后,已怀身孕5个月的我,肩负着全市语文教育战线的重托,冒着严寒来到省会济南,经过抽签授课、文化笔试等一番紧张激烈的角逐,终于不负众望,成为我省最年轻的“教学十佳”青年语文教师。自此,我便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些高层次的教科研活动或比赛,这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增强了我投身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热爱和责任熔铸而成的精神品格,才能支撑起教育事业的天空。从吴老师身上,从像刘国正、于漪、钱梦龙这些教育前辈,像魏书生、冯恩洪、李希贵这些教育名家,还有像程翔老师为代表的更多语文教育新秀身上,我感受到的就是这种非凡的力量。这种力量深深感染、激励着我,使我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语文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后来,我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一边做着管理工作,公开课从省里又讲到全国,还多次荣获创新教育、目标管理优质课一等奖。我参与的省级布鲁姆教学法实验也获得了成功,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性教学风格,连续两次破格晋升中高级职称———25岁成为潍坊市最年轻的中学一级教师,31岁再次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6岁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并作为潍坊市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全省庆祝教师节座谈会并作大会发言,受到了时任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的充分肯定。28岁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市两级人大代表,并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潍坊市拔尖人才”“潍坊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潍坊市优秀人大代表”等称号。
作为基层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能得到各级领导、同志们的充分肯定和关心支持,我更是深受鼓舞和激励,更加勤奋地学习、刻苦地钻研、忘我地工作,努力以更大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这一切,当然也离不开那些可爱的学生及亲友们给予的坚定信心和温暖。但不管怎么说,没有吴老师的精心指导、提供的锻炼机会,这一些显然无从谈起,是他给了我方向、信念和成长平台,为我的人生起航奠定了坚实基础,上好了生命的底色。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在教育上度过了美好难忘的12年时光。2011年8月,我从潍坊新华中学科研处主任,调任潍坊市樱园中学的业务校长。几个月后,全市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遵照区教委的指示要求和学校的鼎力推荐,我奉命参加了比赛,最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担任了市民政局副局长、党委成员,从此离开了热爱的教育事业,踏上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党政工作之路。我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现在已是经历过多个领域、多个岗位的副厅级领导干部了。
可是,这些年,无论在哪个岗位,我始终忘不了吴老师的关怀和培养。几乎每年都要去看望他,有时还把他请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聆听他的教诲,和他一起回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聊一聊新动态、新思考,共同展望语文教育的前景,畅想美好的未来———可以说,我们的每一次欢聚都是那么愉快,令人有无穷的回味。只是近几年,因工作上的变动比较大,见面便少了。但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对我的影响仍是无可替代的。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我都能乐观勇敢地去面对,一如既往满腔热忱地学习和工作,我想很大一个方面,是他和像他一样的,许多关心、培养我成长的领导和师长们,给我的熏陶和力量。
吴老师走时,家人给我发了信息,可是我的手机因前期出国刚换了,自然石沉大海。他们不明就里,怕给我添麻烦,也就没好再联系……听到这些情况,我真后悔没有及时来看望吴老师,向他老人家报告。早来看看他就好啦,还有师母梁阿姨,两位老人多好啊!可如今却永不能再见,我不知如何去弥补这个终生的遗憾。
抚今追昔,纵观吴老师的一生,是爱语文、学语文、教语文、研语文、用语文的一生,用他的话说,是一个“语文人生”。他曾在古稀之年回顾说:“酷爱语文教研事业是我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这种‘酷爱’,给我的血脉注入了永不衰竭的驱动剂,铸就了我的灵魂。”“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教研事业,这已实实在在地化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可以一天不吃饭、不睡觉,但不可以一天不思考语文教学。我想语文已经融化在我的血脉中。与语文的不解之缘,将伴我终生。语文,我的至爱,我的挚友,你使我终生愉悦,我由衷地感谢你!”
吴老师就是这样,像他的生日“六一”儿童节一样,那么简单、纯粹、快乐、充实、有情趣、有意义———“简单”就是不复杂、好相处,凡事简明、为人谦和;“纯粹”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对名利和地位看得开、放得下;“快乐”就是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特别尊重他人、奖掖后学、善待自己、融洽关系;“充实”就是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情趣”就是喜欢读书交友、搞文艺摄影,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意义”是一生奋斗、敬天爱人,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总之,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吴老师都堪称我辈楷模———他属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黄牛、语文教改的拓荒牛、立德树人的孺子牛!
先生走了,但他的精神、思想和功业永存!我希望未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筹建一个吴心田纪念馆,以期在先生的感召下,有更多后来人继承他的遗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大语文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吴老师,安息!
(作者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
(《山东教育》2021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