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山东教育》这些年

发布日期 : 2021-01-1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中学   周力明

在万万千千的职业中,很骄傲,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缓缓流淌的时光里,很幸运,能成为一个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纷扰里,很幸福,能心态平和地固守着与一份期刊的约定。引领我走进文字、实现梦想的就是《山东教育》,一本家喻户晓的教育期刊,一个承载着教育人的经验、实践与梦想的伊甸园。

一、那年初见,深深喜欢

2000年,世纪之初,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我对教育这方热土充满了好奇。第一堂课校长安排我上展示课,并指定上朱自清的《背影》。他要带着全体语文教师,听听我这个中文专业毕业生的真实水平。也许是紧张,更多的是经验不足,一篇饱含深情的名家名篇,我竟只用20分钟就草草讲完。45分钟的课,生生让学生读了25分钟的书。听课的老师面面相觑,学生们不时交头接耳,我更是无地自容。我知道我的第一堂课搞砸了。

课后,校长找我谈话,首先肯定了我课堂的优点。说我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具有亲和力,鼓励我继续发挥优势。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掌握基本功,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文本,并就《背影》这篇课文给我讲解如何备课、如何抓住动情点、如何提升内涵。我醍醐灌顶般脑袋突然开窍,同时为自己的无知无畏惭愧。随后校长送我一本《山东教育》,让我仔细研读上面的文章,并记录自己的读后感悟。

感谢校长在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没有打击我最初的教育梦想,也感谢校长在我迷茫无措时送来的这份教育导航。《山东教育》是我走上教师岗位以来的第一本专业刊物。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我如饥似渴地研读上面的文章。关于语文的读,其他学科的也读,不放过一篇,不放过一个字,读完一本后继续去校长那里借阅。寒来暑往,校长的库存被我翻了个遍。

我的课堂在《山东教育》的指引下,在同科老师的帮助下,在学生们的认可下,渐渐丰富起来,也渐渐异彩纷呈,多次讲公开课,获得“教学能手”“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山东教育》,我深深喜欢上这份刊物,并自费订阅了它。课余时间,我会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小心翼翼地投进邮箱,期冀我的文字也能在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读高中时,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大学时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工作后有了闲余时间,平时也会偶尔写点“豆腐块”,最早是发表在校报校刊上,后来在市级报纸刊物上发表,遗憾的是没有一篇文章能走出我所生活的这个小小的地级市。多么渴望我的文字能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走出去,走向更远。《山东教育》圆了我这个梦。

2011年,因病卧床多年的婆婆走了,那一天,我们家被悲痛笼罩着。料理完婆婆的后事,我整理思绪,回顾了自我嫁入夫家12年来与婆婆相处的点点滴滴,饱含深情地写下《忆婆母》。反复修改,反复诵读,每读一遍,婆婆的面容总会浮现眼前。之后,小心翼翼地投进《山东教育》的邮箱,在期盼中焦灼等待。终于,我收到了《山东教育》的用稿通知,说准备在201278月合刊上发表。那一刻,我喜极而泣,兴奋与激动了好一阵子。人生第一次,我的文字登上省级刊物,所以刻骨铭心,记忆深刻。

一路走来,零零散散,给《山东教育》投过无数稿件。刊物用稿的严谨与高标准自是不必说的,偶有作品被编辑老师认可,那是莫大的荣幸,至今已有6篇散文和教育随笔发表其上。岁月的痕迹在淡淡的墨香中流淌成河,我渐渐习惯了在文字中行走,在键盘的敲敲打打中思索人生。

《山东教育》仿佛一扇窗,激发了我澎湃的热血。在它的激励下,我把自己的文字投向全国各地,也颇有收获。几年下来,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散文二百余篇,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相互切磋,共同探讨,乐此不疲。也是在它的激励下,我先后成为原莱芜市作协会员、莱芜区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无以为报,借用诗句表达我对《山东教育》的感激之情。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5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