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山东教育》情结

发布日期 : 2021-01-1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中心校   张方健

1960年,中学毕业的父亲应学校的邀请,在本村的小学做了一名民办教师。从此便开启了我们父子的教学缘,同时也与《山东教育》结下了“深情厚谊”。

一、如获至宝

年近耄耋的父亲,每每谈到《山东教育》时,便禁不住兴奋起来。他不止一次地给我们讲起那当年的故事:

那时候,教育资源非常贫乏,学校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教学资料。父亲得到的第一本《山东教育》是他步行60多里,从在城里教学的同学那里“强抢”来的1959年的一期《山东教育》。就是那样一本《山东教育》几乎全校的老师都借阅过。

每每有人来借,父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地要人爱护好它,就像是自家孩子在亲戚家过夜似的不放心。那本《山东教育》成了父亲的骄傲,父亲把它珍藏了很多年。

二、视若珍宝

后来条件慢慢地变好了。父亲每年总是想方设法从嘴里抠出些钱来,订上一份《山东教育》。有一年确实没钱了,只订了半年的。

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在我的记忆当中几乎没挨过打,唯一的一次就是因为撕了父亲的一本《山东教育》玩纸片,现在想起来记忆犹新。

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冲着父亲怒吼了一句:“你的那些破书比儿子更重要吗?”

“你们不懂,这里面有我很多重要的东西……”父亲真地愤怒了。

当时父亲说的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确实不懂,但记住了不再碰他的《山东教育》。

再往后来的记忆中,只是知道父亲每年都订《山东教育》,每年年末从学校拿回的一张张奖状贴得满满的一墙。

三、教子法宝

1992年我初中毕业了,那时候的升学压力很大。有的同学复读四五年也未能考上一个小中专。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我退却了,跟着姐夫去了北京盖楼。

1993年临近暑假开学的时候,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信封里没有信纸,只有父亲从《山东教育》上面剪下来的一篇文章板板正正地折着。具体是什么内容我现在已记不得了,只记得第二天便买了回家的火车票,开始了我漫长的复读生活。

1996年我终于考过线了。问题也来了,报什么学校啊?母亲坚决不同意报师范类的,理由是:这家里已经有一个住店的父亲,不能再养一个住店的儿子。

父亲不吱声,只是给了我几本他精选的《山东教育》,并用红笔标出了“重点”。我中了《山东教育》的“魔咒”,在志愿填报表上偷偷地全填上了××师范,害得我事后被母亲指着头皮骂。

四、传家之宝

读师范时我每有闲暇,父亲总是推荐几本《山东教育》让我看。起初我多半是应付父亲的检查,对那些我还比较陌生的教学理论不感兴趣。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一篇《雨天》的散文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以雨天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语言简洁,感情真挚,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从此埋下了努力写作的种子。

1999年父亲退休了,恰巧我也毕业了。当时父亲不止一次地嘱咐我,千万别忘了订上一份《山东教育》。

《山东教育》到手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我不仅从中读到好的文学作品,她也帮我解决了不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0019月,我刚接手一个四年级的班,有一位同学的20元钱丢了。我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也没有帮那位同学找到钱,心里很是郁闷。

晚自习后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索性打开了一本《山东教育》。忽然翻到一篇如何教学生诚实的文章,我眼前一亮。

第二天一早我如法炮制。下午放学的时候,不出我所料,在垃圾桶旁边果然发现了丢掉的20元钱。我非常欣喜,并不止一次与同事们分享。

2006年春节,我的玩伴从北京开来了一辆红旗车。他许诺:跟他混上一年包我也能开上一辆。说实在的,那时我确实有些动心了。《山东教育》上的一篇《守护心灵的宁静》(忘记是哪一期了)深深教育了我,让我平静了下来,抵制了自己的贪欲,守护了心灵的宁静。

60年《山东教育》与我父子俩风雨相伴,即便是网上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每年总是雷打不变地订上一份《山东教育》。

年迈的父亲现在还总是不断地给我的女儿讲:“我刚教学的时候,教育资源非常贫乏,学校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教学资料,有一次我步行60多里从我同学那里……”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5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