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养“双十”习惯,塑五项品格

发布日期 : 2020-04-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双十”习惯,塑五项品格

    ———基于习惯品格养成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育人路径探索

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   宋建军

习惯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良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爱默生曾说,“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无须借助任何手段。”《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对“品格”的解释是:品性;品行。习惯和品格二者具有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习惯处于行为的中心地位,品格是习惯的整合,是一种自控的习惯系统。通俗地说,品格是习惯的内化,习惯是品格的外显。基于习惯养成而彰显出的品格与德行,是一个人发展的根基。

一、正视问题,让习惯品格教育更务实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难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内化。没有从“有形”的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去推进德育工作。德育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同时德育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精细化要求,教师只提目标,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支撑,难以有效落实。东营市育才学校正视这一系列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精心谋划、精准施策,以培养习惯好、品格高、自信强、兴趣广的阳光学子为目标,力图以习惯品格教育为核心构建育人体系,实现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基的价值追求。

二、分层设计,让习惯品格教育更精准

对于学校来说,习惯品格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着眼于学生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确定出学生自小要培养的好习惯、好品格。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好习惯、好品格可能成百上千条,如此数量的好习惯品格如何加以取舍最终转化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育才学校德育团队经过反复研究斟酌,最终确定出“双十”习惯、五项品格。

(一)在小学开展“双十”习惯养成教育

育才学校将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作为学生习惯培养的核心,并综合考虑学校实际及学生年龄、学段等情况,分别选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十个学习习惯和十个行为习惯作为重点内容,分年级进行序列化培养,称之为“双十”习惯。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上主要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行为上主要培养主动问好讲礼貌的习惯;二年级学习上主要培养善于提问的习惯,行为上主要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五年级学习时主要培养自主读书的习惯,行为上主要培养守时惜时的习惯,为升入初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初中开展五项品格教育

确立核心品格内容,分层实施重点突破。品格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如要面面俱到实属不易,因此必须确立重点内容。育才学校根据办学理念、自身实际和新时代需求,确立了以诚实、勤奋、自信、责任、感恩五项品格为重点建设内容,称之为核心品格。青春期的儿童,正处于道德形成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将品格教育重点放在初中实施。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的衔接压力,我们重点落实“自信”品格;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我们将“勤奋”品格作为核心;八年级的学生较多地面临青春逆反期问题,我们将“感恩”品格培育作为重点;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需培育“责任”品格。因为诚实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将“诚实”这一品格教育在初中四年中一以贯之地实施。

三、多管齐下,让习惯品格教育更扎实

(一)以项目工程为依托

杜威认为,德育的认知来自于学生德育的实践,“做中学”是实现习惯塑造的基本路径。育才学校在推进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设计教育行为,从点滴做起,从实处做起,抓细抓实。坐姿端正、握笔正确、人走桌面净、上下楼梯靠右行、走直线、拐直角、大摆臂……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习惯的坚持,折射出的却是“人”的成长。比如诵读中的“六字”要求“双手(持书)、两脚(开立)、出声(诵读)”,用最简单要求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仪式感,养成正确读书的习惯;比如通过开展走直线、拐直角、大摆臂工程,养成学生的规矩意识和纪律准则,“小直角,大规矩;大摆臂,养气质”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走直线、拐直角、大摆臂”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以课程渗透为主导

课程是教学的凭借,只有将行为习惯养成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才能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教育流程的清晰化。同时,只有将行为养成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才能确保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接纳、内化和践行。学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突出抓好、抓实品德与社会课、少先队活动课、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理论教育。学校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渗透,让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还借助道德讲堂这一平台,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在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要求,开展以唱歌、朗诵及小品为形式的诚信教育,以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德育课程是品格教育的载体,课堂是品格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一是落实思政课教学,发挥思政课在品格培育中的关键课程作用。二是挖掘学科德育因素,发挥其他学科在品格培育中的育人价值。三是上好品格教育主题班会课,每个年级每学期研发十个主题的品格教育班会课,进行年级内部巡讲并评选精品课程。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活动在品格培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个体只有通过“经历———体验———反思”的过程,才能将外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所以我们设计富含育人价值的活动来培育学生的品格。比如通过实施无人监考,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格;依托母亲节、父亲节和教师节等节日,设计做家务、给父母洗脚、向老师说一句感恩的话等活动,培育学生感恩的品格;通过“国家公祭日”“纪念九一八”等活动培育学生担当责任的品格。

(四)以道德评价为手段

落实评价机制,记录成长历程。习惯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并且需要长期的强化与激励,最终形成一个人的生长基因。为此,育才学校制定了评价激励办法,学生每获得30颗“育才好习惯星”,可领取“育才好习惯章”1枚,获得12枚“育才好习惯章”,可领取“育才好习惯奖状”1张,并与校长合影留念;而每获得8张“育才好习惯奖状”,可以领取“育才好习惯T恤”1件……这些在大人眼里看似微小的评价办法与奖励机制,却成为学生们争“星”夺“章”的动力;靠习惯养成获得与校长合影留念机会的学生,他们的兴奋绝不亚于与心中的明星合影。为配合“双十”习惯实施,育才学校还制定了《美好的足迹———好习惯养成记录手册》,把习惯的培养与监督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学生好习惯养成。

(五)以家庭教育为纽带

为发挥家校合力,我们依托家长学校,通过专题报告、家长会等途径引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内容,对家长进行品格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开展家长讲坛,分享品格教育的经验或做法,让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和鼓舞群体教育气氛的形成。各级家委会组织春游、秋游、志愿者服务、到工厂参观、社区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育资源,落实教育效果。创新“互联网+”家校联系方式,线上和线下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或者答疑活动,使得品格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以自我教育为目标

习惯养成教育最初是规范教育,最终应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如果不能达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失败的。育才学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学校注重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管自己能管的事,让学生服务自己可以服务的事。学校开展文明劝导值周工作,值周岗位定点定人,细化职责内容,负责在全校教室及公共区域的文明评比和劝导工作。在这项活动中,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增强了学生自我认识、自主管理的意识。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路队督查员”“小记者团”等众多的自主管理和体验项目,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达成自我管理、自主成长的目的。学校推出“自我申报,为自己喝彩”的习惯养成计划,每学年初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属于自己的特有的奖项,如“小小数学家”“阅读之星”“进步之星”“体育达人”“小小发明家”“才艺达人”等等。学校不预设荣誉和标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成长目标,让每一名申报的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努力证明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学年末,学校召开大型表彰会予以认定表彰。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认可,每个学生都在这项活动中锻炼了意志、增强了能力、找到了自我存在感。

“养习惯、塑品格”工程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社会公德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整个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校培养“爱责同行、个性鲜明的阳光学子”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山东教育》2020年3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