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格言在当代

发布日期 : 2020-03-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第五中学   郑艳芹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一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角逐,狼烟四起;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士人阶层出现,立场不同的士人们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相互争辩,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中国思想文化史迎来第一个巅峰。孔子怀“仁”之心,著书立说,周游各国讲学,创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儒家重视教育,现今耳熟能详的许多经典教育格言都来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心自觉,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开导。儒家自始至终都坚持着“有教无类”的开放式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不泯灭任何类型的人才,教育不拘一格,由此诞生了具有丰富多样性的人才,也保证了儒家自身发展的不竭生命力。秦朝时儒家思想与执政者政治理念相悖而遭遇重创,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 

当今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对儒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解。儒家教育是重视“教人”的,现在的教育虽然更加普及,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很多时候重点却放在了单一的知识传授与应试技巧上。邓小平根据时代要求向教育界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做到教育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向儒家教育思想中求索是必经之路。进入新世纪以来,儒家经典教育言论再次受到重视。教育应“因材施教”,学生要懂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师要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求自己,面对学生应当“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但和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被曲解一样,儒家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在当代也被片面解释和应用了:教育实用论,唯师为尊,学优则仕……须知教育有法无定法,追溯孔子的言论,应放在最重要地位的仍应是因材施教。受教育者之间相差万千,最重要的还是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个性,在对学生的个性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育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面对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兴趣的缺失。学习的目的只是放在成绩学历以及来日的薪资之上,学习的价值便会非常有限。一味囿于“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这个问题上,不如反观学生究竟爱什么。孔子与学生冉有、公西华、子路和曾晳在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时,冉有、公西华与子路都表示自己想通过入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晳则用“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场景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向往悠然生活的愿望。这样离题万里的答案放在今天的课堂上不会被教师夸奖,但孔子却呼:“吾与点也!”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金榜题名,将其视为教育成绩斐然的见证。但教书与教育毫厘千里,并非所有学生都要往同一条路上走,若是学生学业不精但能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到自己的优势,便是教育工作者能引以为傲的事。

归根到底,无论是春秋时的孔子,还是现今在各个教学岗位上的教师,教育最重要的,还是一颗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心。因为为人师,肩上扛着社会责任,所以要鞠躬尽瘁披星戴月,将心血投诸三尺讲台之上,遍植桃李芬芳。教育格言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一则冠冕堂皇的引语,要深入理解教育理念,将其付诸实践。把教书育人的理念贯彻始终,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发展依靠生产力、依靠科技的进步,而唯有教育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驱动力,若只是守着固有的教育理念亦步亦趋,只会是削足适履,南辕北辙。对以前的经典格言进行新解,也是把原来的教育思想放在新时代的活用,必将使教育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推动时代发展与进步。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