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谈话的“距离”艺术

发布日期 : 2011-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泰安市第一中学 秦祥军

谈话是人与人交流感情的重要途径,也是班主任处理学生纠葛、了解学生情况、统筹班级事务最常用的方式,但不同的谈话方式产生的效果不同。周恩来说过:“与人说理,须使人心中点头。”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要特别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老师的谈话说理心服口服。就谈话方式而言,要因人而异,视事而为,随时而变,要具有针对性、艺术性、合理性,使谈话最终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真诚缩短“心灵距离”

心灵的距离,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也是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心灵的距离,是最容易拉近的,却也是最容易造成鸿沟的。心灵的距离,需要用心的语言来缩短,需要用爱的关怀来跨越。教育学告诉我们,高年级学生喜欢同老师平等地交谈,朋友式地相处,他们讨厌老师那种家长式的居高临下的说教。因此班主任要放下架子,摆正关系,虚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真诚的语言来激励学生,用具体的行动来感化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浸染学生,如此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融洽师生间的关系,达到谈话教育的目的。

亲切的称呼能缩短“心灵距离”。为了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在称呼上也可以套点近乎。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可以称呼学生为“小弟弟”“小妹妹”“侄子”“侄女”“孩子”等。这种家人般的称呼,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学生对老师也就减少了戒心,进而再逐渐地进行实质性沟通和交流,对老师指出的问题,他们也就容易接受且乐于改正了。当然,这种亲昵称呼也不宜过多使用,更要区分谈话内容和谈话场合,当严肃则严肃,当和谐则和谐。

和蔼的语气能缩短“心灵距离”。谈话的语气至关重要。亲切、和蔼、商量、平和、平等、幽默的语气,不仅可以增强谈话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有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从而更好地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说出心里话。比如谈话之初,班主任来上一句“你的性格很像这个年龄时期的我”,再倔的学生也能听得进去。反之,如果老师语气生硬,故作严肃,居高临下,谈话的气氛会越来越紧张,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可能会使谈话陷入僵局,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温暖的表情能缩短“心灵距离”。表情也能感染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交流的总体效果55%来自面部表情。阳光灿烂、亲切自然的表情,能创设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相反,冷若冰霜、阴沉冷冰的表情,只能使谈话处在压抑、沉闷的气氛中,毫无效果可言。教师要学会做“变色龙”,要让学生从教师丰富的表情神色中捕捉到最稳定、最常见、最有魅力的那一种——温暖。

期望的眼神能缩短“心灵距离”。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神中就能读懂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用眼神来说话便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用眼神传递出赞赏、信任、鼓励、期望,更容易拉近心的距离。交谈之前,先用眼睛说话,用眼睛传神,用眼睛达意。老师自信的目光,能使学生信任和依赖;老师慈爱的目光,能使学生尊敬和服从;老师理解的目光,能使学生反思沉淀;老师宽容的目光,能使学生自励奋进。

恰当的动作能缩短“心灵距离”。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肢体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好了同样具有感染力。如,身体前倾侧首的姿势和学生交流,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学生心里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关注;年长的老师抚摸学生的头、脸蛋或手臂,轻松和幸福能从老师的手心传递到孩子的内心;蹲下身来和孩子交谈,能给学生一种平等、真诚的感动,让学生感受到春风拂面、春雨润物的情怀;给学生一点掌声,能让学生感受到鼓励和温暖,学生的内心会热血沸腾,将对他产生无形的动力。

温馨的环境能缩短“心灵距离”。在谈话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或处理不同的事情,注意选择不同的谈话环境,创设对谈话有利或适宜的气氛。如对一个腼腆学生的个别谈话,就不宜在有众多教师的办公室里进行,可以选择在校园的花园旁、操场边、图书馆等等。因此,温馨的谈话场景,能使谈话的对象产生一种良好的情绪和心理效能。

二、巧妙拓宽“空间距离”

“距离能够产生美”。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遥望昆仑,才能感受到它的连绵蜿蜒;远眺黄河,才能感受到它的九曲回环。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而距离太远,又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时疏远。因此,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交流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书信交谈能拓宽“空间距离”。有时候,班主任感到当面谈话不方便时,也可以采用书信或便条的方式,把话说得委婉些、含蓄些,或严肃些、尖锐些。由于师生没有面对面,因而给学生留有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也许能起到比当面交谈更理想的效果。比如,学生出现早恋现象时,采取此类办法,就可以把现象看得更清晰,把道理讲得更深入,把利弊讲得更透彻。

电话、短信、QQ交谈能拓宽“空间距离”。电话、短信、QQ交流是现实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谈话方式,它方便快捷、时尚个性,学生容易接受。电话线、e线拓宽了师生间的空间距离。短信交流、QQ聊天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与限制,也不用直视对方的眼睛,可以不顾及对方的态度及表情,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坦荡表露心声,完全释放自己的心情。

作业交谈能拓宽“空间距离”。通过批改每天的学生作业也可以实现师生交流,这是一种不经意间的更高层次的交流,通过作业批语、留言,使谈话的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比如“作业比较认真,你只要付出努力,定会有收获”,这种交流方式更贴近学生实际,也更有针对性。也许正是这不经意的一笔,让师生间的交流通道豁然开朗。

家访谈话能拓宽“空间距离”。虽说现代科技发达了,通讯方式便捷了,但面对面、促膝长谈式的家访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优点:谈话时间可以长一些,谈话的内容可以广一些。拓宽了教育的空间,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家庭、家长的情况,能获得更多的教育契机,在不断的交流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使老师、学生、家长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三维共同体。

开会座谈能拓宽“空间距离”。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可以扩大谈话范围,或者变成一个小范围座谈会。一个人的问题,可以让多人参与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小问题,可以演化成一个大问题来研讨,以点带面,防微杜渐;问题A可以转成问题B来研究,实现“曲线救人”。

三、适度控制“时间距离”

为了达到理想谈话的效果,使学生获得最佳心理感受,与学生谈话必须把握好时间距离,这主要是处理好谈话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就是由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由于时间太短而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例子都是说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有些谈话要把握好时间的早与晚。表扬性谈话要及时,能使学生及早得到鼓励;突发性事件的谈话,宜早不宜迟,要趁热打铁,速战速决,目的是为了制止事态进一步发展;当学生出现迷惘困惑,亟待倾诉、帮助时,教师要及时跟上,雪中送炭;批评性谈话,宜迟不宜早,教师了解全了事情的真相,有了对策以后再谈;当学生情绪激动不冷静时,不宜早谈,可先进行冷却处理,给学生留点时间进行反思,待当事人冷静以后,选择适当时间再谈话。总之,要选好谈话的时机,找准切入点。

有些谈话要把握好时间的长与短。与学生谈话要把握好时间的“度”,并非时间越长越好。有的谈话时间短了不起作用,而有些谈话时间长了就显得太“烂”。有些谈话需要苦口婆心、软泡硬磨;有些谈话只需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总之,要把握好“火候”,做到恰如其分。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有许多学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只有把握好以上三种“距离”策略,才能提高班主任的认识和境界,才能使谈话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山东教育》2011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